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专家视野

卢允泽:"金融"从业门槛低 "伪金融创新"危害大 "金融腐败"是金融创新的杀手

2016-05-09 22:10:18 来源:互联网

国内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是空谈,因为金融创新需要土壤,国外的金融创新在国内是无法复制的。金融创新是严肃的也是认真的,金融创新只能在窗口型城市才能进行,如:一线城市和港口城市、特区城市,适合金融创新的城市没有几个,在内陆,在一些不具备窗口型城市、人才优势的城市搞金融创新都是一种胡闹的行为。

 

上海副市长屠光绍近期阐述了其观点:自贸区一些金融创新功能无法可复制、推广,而是可辐射。如果金融创新都是可以全国到处复制,可以烂大街,那就是灾难。

 

在国内金融行业门槛极低  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概念热炒之后

 

20160421日的人民日报刊登:《百姓财富得来十分不易 金融行业不可放低门槛》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志在富民是很重要的目标。金融服务是目标普惠金融,不是人人干金融。大家可以从各大招聘网站上查询目前众多的投资公司的招聘岗位的要求和从业经历就可以看到,目前国内金融行业的从业门槛之低,招聘的人员基本都是营销类,而缺失了专业性。

 

近年来,伴随各类细分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百姓财富存量上升带来的理财需求激增,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各式各样的理财服务机构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应该说,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对于填补传统金融机构投融资服务空白、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值得警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理财机构打的是理财的幌子,做的却是非法集资和“庞氏骗局”的勾当,骗局一旦败露,投资者就会血本无归。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要想有效保护投资者,首先要把好行业准入关。近期暴露风险的理财平台,多数存在监管职责不清、准入门槛过低和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行业准入的把控有很大关系。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而一些新兴的理财类金融机构却处于监管盲区,要想切实防范风险,必须厘清监管职责,尽快将其纳入监管的视野之内。

 

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承受能力千差万别,所以理财机构和产品也要分出层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点应当恰当匹配。一方面要对机构准入、从业人员准入和日常运营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志在富民是很重要的目标。百姓的财富得来十分不易,金融行业切不可为了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而放低门槛,吞噬老百姓的血汗钱。

 

消除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

 

20140829日刊登于证券时报网的《消除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

 

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指出,要“减少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笔者认为,金融管理部门不仅要减少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更要消除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才能真正减少资金链条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

 

金融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反思的结果。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更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而金融因素只是表象,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体内过度交易与循环,使得国际经济金融体制内部矛盾急剧积累并最终失控。因此,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不仅要减少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使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与链条更加直接,而且还要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

 

这些“伪金融创新”,其实质与我国目前正在不断深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相背离。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使得社会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受限制的产业,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进程。

 

“伪金融创新”和“金融创新”

 

在中国“伪”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形态,伪军、伪装者、伪文化,伪的形态由于充满了迷惑性,而金融又具有神秘性和高大上的感觉,让很多政府管理者或是专业者有的时候也一时无法识别。

 

伪金融创新,特别是部分地方交易场所的伪金融创新如何识别:

 

地方交易场所的金融创新不能以完全的交割交收实物一一对应为衡量标准,如果完全一一对应那只是电商,而不是金融创新的范畴。

 

地方交易场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形成价值

 

交易场所的产生的报价数据和信息,对生产商、贸易商、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对于报价数据和信息是否有参考和指导,如果具有参考和指导的意义,那产业做的足够大,最后就变成地方战略,国家战略。地方交易场所的“金融创新”是以服务实体现货贸易为目标,不完全是交割,而是让价格趋于稳定,或是相对保护生产者和贸易者的利益,这就是服务实体经济。

 

地方交易场所留存的资源作为判断标准

 

地方交易场所由于盲目的以效益为目标,而未以留存在交易场所的资源为目标作为考量,不能全以交易量、开户数作为标准,而交易场所资源就是客户数、活跃度、资金、交易量为综合考量,当交易场所的开户数很多,但是来一波死一波,来一波杀一波,资源是在无尽的消耗,这种不是以交易场所留存资源为目的的也可以判断为“伪金融创新”。

 

主席谈反腐:猛药去疴 重典治乱 刮骨疗毒 壮士断腕  金融专家谈金融腐败:金融腐败是金融创新的杀手

 

习近平谈反腐:猛药去疴 重典治乱 刮骨疗毒 壮士断腕

 

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时习近平强调,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我们开了个好头,要一步一步深化下去。

 

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组织的问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常清:金融腐败是金融创新的杀手

 

金融腐败摧毁了华尔街,也让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阴影。应从体制上来保证金融创新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体制上制约经营者们行为的短期化,并强化社会约束和社会监督。华尔街发生了金融海啸,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发表警世恒言:“金融创新毁了华尔街”,将次贷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资产证券化。但是,我翻遍了所有的报刊杂志,发现许多问题都没有讲清楚。这次金融危机并

 

不是源于风险最高的金融衍生品领域,反而是出在了次级债市场,这究竟是为什么?没有人详细地加以说明过。

 

而在众多的文献资料当中,我认为有两篇文章值得一读,一篇文章题目为《论雷曼兄弟的倒塌》,另一篇文章是《“阿玛尼”们谋杀了雷曼兄弟》。前一篇作者认为:”历史证明,凡是在利益追求下贪婪本性膨胀的时候,人类基于理性而制定的各种制度就会以创新的名义而被摧毁。”后一篇作者认为:“于是华尔街不再有忠诚,跳槽成了‘阿玛尼们’抬高身价的手段。他们大玩公司政治,把华尔街搞得腐败低效。而最要命的是他们不再像老前辈那样安于赚承销、经纪和顾问的佣金。为了多赚快赚,早日拿上华尔街历史上最高的奖金红花,早日拥有豪华飞机游艇美女,‘阿玛尼们’把投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变成了低买高卖的资产价差,拼命吹起金融泡沫”。

 

研究雷曼兄弟的发展史,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例如:雷曼兄弟公司经历过1929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没有倒台,相反随着之后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而迅速成为一个巨型金融企业,为什么当年雷曼兄弟公司实力稍弱的时候,大危机未能使它垮台,现在作为世界性的金融企业反而被次贷危机击垮呢?有许多学者认为,历史不可比,现在有了金融创新,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产品让雷曼兄弟倒台。我觉得问题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假如雷曼兄弟还活着,假如雷曼家族的股份还是被雷曼兄弟控股,假如雷曼兄弟公司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合伙制公司?事情将会怎样呢?金融腐败摧毁了华尔街,也让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阴影。

 

所谓金融腐败,我正在给他下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主要是指金融业的精英们不顾股东利益和客户利益,为了追求自己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而出现的金融行为。突出表现为滥用一些数学模型,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用一些非经济学的语言来销售金融产品,为了追求快速致富而掩盖了风险,或将风险利用交易链延长的方法进行延时,使收益和风险不对称,快速致富后,拿到高薪奖励或佣金,跳槽一走了之,而不管身后洪水滔天。

 

证券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但是往往高回报只表现为精英们的薪酬,高风险却留给了股东和社会。前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在牛市的时候,证券业的精英们大发其财,名其曰“按劳取酬”,熊市的时候他们的报酬并没有减少多少,可许多证券公司倒闭,国家用纳税人的钱补了近千亿人民币,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为什么说金融腐败是金融创新的杀手呢?

 

金融腐败的经营行为,往往都打着金融创新的招牌。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因为任何金融产品都是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但是金融腐败的经营行为将金融产品模糊化、神秘化,例如:次贷,他本质上就是一种债券,债券的风险是最小的,比期货、期权小得多,比股票风险也要小,但是他们用很多杠杆放大风险,将产品销售出去,经营者们拿到了杠杆放大的收益,但却把杠杆放大的风险留给了股东和投资者。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因为房地产价格下降和利率上升使次级债风险暴露,但由于利用了金融创新的招牌,使许多人误将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归结为金融创新。

来源:互联网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