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热点聚焦

“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就

2021-01-14 来源:

 

图片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稳居首位。2016-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以上。2019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二)流通产业增加值仅次于制造业。流通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占GDP的比重逐步提升。2019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13.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13%,仅次于制造业位于第二。


 

(三)流通产业税收贡献近全国1/6。2019年,流通主要行业缴纳税收2.5万亿元,占全国税收近六分之一,仅次于制造业,成为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

 

(四)流通是市场主体和就业人数最多领域。2019年,流通领域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近8200万个,占全部市场主体近七成;流通领域吸纳就业超过2.2亿人,比2015年增长了40.7%,占总就业人口数量近3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五)网络零售额稳居全球第一。网络零售额由2015年的3.88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0.63万亿元,增幅高达17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在社零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0.8%增长至20.7%。2020年前三季度,该比例进一步上升至24.3%。

 

(六)服务消费引领消费结构升级。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服务消费几乎占据居民消费“半壁江山”。医疗、教育、旅游、文娱等服务消费市场迅速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达45.9%;北京市服务性消费额在市场总消费额中占比高达55.1%。

 

(七)流通效率稳步提升。流通信息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流通效率明显提高,成本进一步下降。2019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4.7%,较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中,标准托盘循环共用稳步实施,使货损率降低20%-70%,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

 

(八)城乡流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16-2019年,我国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9.5%,高于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9%的年均增速。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2016-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9.6%,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0%的年均增速。

 

(九)商贸流通企业全球布局提速。“丝路电商”初步完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全球布局,2019年与22个伙伴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7.9%。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流通对外投资。2016-2019年,流通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935亿美元,约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14.7%。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全球布局加快,海外仓数量超过1000个。

 

(十)应急保供和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央地协同、政企联动、快速反应、协调有力的应急协调机制,丰富了信息引导、产销衔接、跨区域调运、储备投放、进出口组织等调控手段,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健全,在应对地震、雨雪冰冻、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统计监测体系日益完善,上线全国市场运行与流通发展服务平台,平均每年上报各类动态信息和专题分析近400篇,为稳市场、促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开展的工作及进展

图片

 


(一)全面扩大消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自2018年起,商务部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动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发展现代流通,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提升城市消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确认5条“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12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经验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2019年,首批11条步行街客流量超过9亿人次,实现营业额1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和17.0%;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23条试点步行街客流量和营业额分别增长14.3%、19.2%。组织开展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在此期间,组织大型活动3000多场,全国实现消费总额4.24万亿元。

 

二是扩大乡村消费。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截至目前累计支持1338个县,着力畅通双向流通渠道,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2019年,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万亿元,增长9%。2020年1-11月,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万亿元,降幅比城镇低0.6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服务消费。优化餐饮、文化、旅游、养老、家政等服务供给。建设家政信用信息平台,归集1.3万个家政企业和1000多万条家政服务员信用信息。积极协调出台减税降费、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推广绿色餐饮,倡导粮食节约,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2020年11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0.6%,餐饮消费整体保持稳定的复苏态势。

 

四是稳住汽车消费。推进汽车流通体制改革,活跃新车、二手车市场。出台稳定汽车消费政策,鼓励各地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2019年,全国汽车销售2576.9万辆,第一汽车销售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手车交易1492.3万辆,增长8%;回收报废汽车195.1万辆,增长16.8%。2020年11月,汽车零售额增长11.8%,连续5个月两位数增长。

 

(二)健全商贸流通网络,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持续推动传统商业实体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完善流通网络,进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提升了流通效率。

 

一是升级完善批发零售网络。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台经济,积极培育商产融合产业集群和平台经济龙头企业。2019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超过4000家,成交额达11.2万亿元。推动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加快零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补齐农村流通网络短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抓手,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助力建设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截至目前,电商进农村地区建成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212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3.7万个,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接近100%。

 

三是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在全国40个城市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建设高效集约、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截至2019年底,重点推进城市新建末端配送网点18000多个。

 

四是健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推进农商互联,积极构建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农产品供应链;截至目前,推动各地共建设257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9613个零售市场,确定57家全国公益性农产品示范市场,初步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农产品冷链建设,降低农产品损耗。

 

五是建设城乡便民服务网络。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强菜市场建设改造,推动建设和改造城乡便民服务中心、街区生活服务集聚中心和农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不断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2019-2020年,支持326个菜市场建设。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新开门店1.2万家,门店总数达16.7万家,销售同比增长约5%。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5000多家城乡便民中心。

 

(三)推动流通创新,促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推动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网络零售、智慧商店、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流通成为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高效衔接生产与消费是流通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是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推动出台并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在258家企业和55个城市开展试点,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推动企业 产供销、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涌现了一批快速响应市场、供需精准匹配的供应链新技术新模式。

 

二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积极构建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先后遴选三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两批108家数字商务企业,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增至127家。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34.8万亿元,是2012年的4.3倍。2020年举办第二届“双品网购节”,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4300亿元,同比增长20.8%,参与商品好评率达98%以上。

 

三是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促进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云”上展会、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以及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推进跨界融合,发展“制造型零售业”或“零售型制造业”。特别是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等引领世界潮流,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居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诚信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深化流通“放管服”改革和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打造联通内外的流通网络,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效应日益增强。

 

一是深化流通“放管服”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配合全国人大出台《电子商务法》,完善跨境电商等法律规定;颁布实施《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链条深化汽车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品牌授权销售单一体制,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取消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下放至地市级人民政府。探索并推广全链条、跨区域物流标准化等典型经验和模式,流通标准体系、信用体系加快推进,连续16年举办“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二是扩大流通对外开放。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批发和零售业已基本放开,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连锁配送、托盘及集装单元共用系统建设等内贸流通领域。2016-2019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实际利用外资488.3亿美元,约占非金融类利用外资总额的9.2%。

 

三是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出口转内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扩大至86个城市及海南全岛。进博会等平台溢出效应不断放大,第三届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促进了更高水平“买全球、卖全球”。

 

(五)推进流通产业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发挥商贸流通点多、面广、门槛低等优势,持续推进电商扶贫、产业扶贫、家政扶贫,在助力精准脱贫方面成效明显。

 

一是深入推进电商扶贫。依托中国电商扶贫联盟,资助273家贫困地区农产品企业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培训企业1229家,截至目前共开展10次中国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活动,指导电商企业加大产销帮扶,累计对接销售超100亿元。推动21家大型电商企业开通电商公益扶贫频道,对接646个国贫县。2019年,832个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2392.4亿元,同比增长32.6%,累计带动就业771万人。2020年前三季度,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34.3%。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截至目前,累计举办31场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活动,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覆盖“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扶贫县,带动437个国贫县完成销售金额45.2亿元。

 

三是深入开展家政扶贫。开展“百城万村”家政扶贫,搭建家政扶贫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大型家政企业与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对接。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计带动32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带动85万余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

 

来源:商务部市场建设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