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0 17:08:34 来源:界面新闻
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在最近两个月出现了新的变化,储备货币项下的“非金融公司存款”科目时隔九年多回归了。有人推算,这足以衍生出约4950亿元的广义货币。果真能如此吗?从资金流向看,原本在商业银行账上的存款进入央行账户,不仅不能在现阶段派生货币,反倒有类似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
“非金融公司存款”科目自2008年被央行从资产负债表中删除,直到2017年6月才重新出现。现在的“非金融机构存款”为支付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
这其实是第三方支付监管新政的成果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反映。今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从4月17日开始将客户备付金的一定比例缴存指定机构。6月,“非金融机构存款”重现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为840.77亿元,7月进一步上升为901.4亿元。
有媒体解读,央行已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纳入基础货币投放的考量范畴,若按照最新的货币系数5.5测算,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缴存在央行的客户备付金足以衍生出约4950亿元的广义货币。
从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之间的关系来看,上述观点的逻辑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这是央行出于基础货币投放的考量。从央行公开文件看,非金融机构存款的回归是央行调整对支付机构备付金监管政策的结果。
这些在非金融机构存款科目里的资金原本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一部分,既可能是活期存款,也可能是非活期存款,现在这部分资金从商业银行转入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变动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商业银行存款的减少,意味着在此基础上可派生的货币数量会下降。
另外,该科目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位置也从侧面反映出它的出现与增长与“升准”相似。2008年以前,该科目与金融性公司存款(包括了其他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并列于储备货币之下,2017年6月回归后,则列支在其他存款性公司之下,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包括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会带来其他存款性公司科目的增长。
尽管备付金从商业银行转入央行有“升准”的效果,但影响较微。6月从无到有,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仅相当于正常升准一次(0.5个百分点)的1/10。以后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缴存到央行的备付金会有扩张,不过考虑到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每个月增量较少,也很难对市场产生冲击。
支付圈创始人Meet向界面新闻表示,备付金集中存管与正在推出的网联是央行整顿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一套组合拳,以维护支付市场的有序发展。早前,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指出,行业存在的风险之一就是备付金被挪用,有些机构用其炒房炒股,甚至赌博。央行也多次发文,将备付金监管列为“红色底线”。
这部分资金源自监管,其规模和变动由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与监管政策共同决定,央行基本是被动接受这些资金的变化,并不能通过主动调整它来控制储备货币的变化,在其他工具充沛的背景下也没有必要。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