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0 10:20:38 来源:
2015年10月26日,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十三五”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蓝图,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今后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越升。这就是“供给侧改革”。五大理念与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形势,历史地、辨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16年1月8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又作了进一步论述
“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如何发展,在供给侧的改革中流通业担当什么角色?我们应当做好这篇文章。
一、正确认识并充分释放流通基础性、先导性优势
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迠设法制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明确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2015年10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流通业、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这几年高度关注流通业、物流业的发展,明确指出,流通业、物流业处在消费与生产的中间,在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在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流通观
流通是什么?流通与国民经济中的生产、分配、消费是什么关系?大流通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各自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理论上的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1)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政治经济学家都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包括交换)、分配、消费三个独立部分,称为“三分法”。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大量分析,把交换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从而确立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分法”。
(2)流通是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59页),“在现实的流通过程中,资本总是只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并且它的运动总是分解为一系列的买和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85页)。在商品经济时代,一切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是为卖而生产,商品通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这种商品的交换已不是产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
(3)“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全集,第23卷,第188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经常论述到的有流通要素、流通行为、流通过程。较多的讲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但由于运输业与电讯业的出现也开始论述到实物流通与信息流通,马克思把它称为“追加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并且为了流通过程而继续”(《资本论》二卷17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马克思还讲到流通过程中的生产者、商人(经销者)与消费者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流通是商流(商品价值形态的流通)、物流(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商品经济形态的流通)、资金流(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的总和。只有从这样的总体去研究问题,才能把握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辩怔关系
(1)流通与生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后序的分配、消费及交换要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决定着流通的内容、规模和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1979年版第36页)“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1979年版第37页)。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出现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看到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并认为终有一天生产要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生产和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1971年版9(第160-161页)当社会经济的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过程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1974年版第367页)马克思认为,只要产品生产变成商品生产,即为卖而生产,那么“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1972年版第644页)。在一般的情况下,可以这样讲,生产是流通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归宿,生产决定着流通的内容、规模和方式;流通是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二者相互制约、互相决定、互为媒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的决定作用。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总格局,这种情况下,是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
(2)流通与分配
在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序列中,分配在前,交换(流通)在后,分配的经济职能是借助社会经济规律确定社会各成员对社会产品占有的份额和比例,交换则是社会各成员在其对社会产品占有之后相互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它产品,从而达到最终消费。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从生产到消费,插进了两个中间环节,即分配和交换(流通),正是分配和交换这两个作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才维系着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转,换句话说,它们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由于分配是插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它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这种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然后在全社会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根据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等要求进行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包括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一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无论是产品的分配,还是生产资料的分配都必须借助于交换(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满足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交换是分配的继续,没有交换,分配则不能彻底。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初次分配,也就没有再分配,也就没有交换。总之,分配的方式决定着交换的方式,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而交换(流通)对分配则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调节着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而且对分配能否进行到底起着决定性作用。
(3)流通与消费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消费,一种是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活性消费是消费品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再生产出新的劳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必须借助交换(流通)这个环节,换句话说,流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马克思指出:“商品只要最终退出流通,不论在生产活动中或在本来意义的消费中被消费,它就在某一点上被抛出流通,完成自己最后的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50页),在这里,流通对实现消费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消费水平、结构问题,还有消费速度问题,这些复杂而多种需求必定对流通规模、结构和速度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商业资本的流通速度“取决于:1.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互相衔接的速度;2.消费的速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09页)总之,流通与消费之间是辩证关系,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流通对扩大消费规模有巨大促进作用;而消费对流通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它对流通的规模、结构和速度均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情况看,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既是一个客观真理,又是一个客观的实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费,消费的总量决定着生产的总量,消费的要求,决定着对生产的要求,消费的结构决定着生产的结构,消费的趋向决定着生产的趋向。住房是如此,汽车是如此,家电是如此,食品是如此,如果不是让生产去适应消费,而是为生产而生产,必然出现生产过剩或生产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生活与生产建设的需要。
(三)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功能与协同
从大流通的观点,流通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流通产业则是以商流为核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支撑的产业形态。那么,这“四流”有着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市场经济是社会高度分工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不同质的规定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功能,但又密不可分。
(1)商流
商品从供给方向需求方转移时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所有权的变更和转移运动过程,称为商流过程,简称商流。商流指的是商品价值的流通,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相互交换的购买、销售等买卖行为。通过商流活动,可以把商品的所有权由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为最终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创造条件。所以,商流是商品流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和运动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虽然没有物流的配合商流难以真正得到最终实现,但没有商流这一商品流通根本经济运动的发生和存在,没有商流过程中价值转移和所有权变更的驱动和引导,物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适从、无的放矢。因此可以说,商流是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2)物流
物质资料从生产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把运输、装卸、搬运、仓储、货代、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称为物流。物流是一种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生活性服务业。目前中国物流成本高是国民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的办法是实施“互联网+”与“供应链+”。
(3)信息流
信息流是指处于运动状态的信息系列,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和整合加工,由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的信息集合。信息流是各种交易关系得以顺利进行和各种经济主体行为得以相互协调的必要媒介。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经营、个人经济行为都是在纵横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中通过沟通、协调而完成的。
(4)资金流
资金流是指资金在不同空间状态的运动或转移过程。这里的资金包括货币和可以用作交易媒介的准货币。货币和准货币本身并没有使用价值,但它们是价值的代表物,能够用于购买各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因而是一种虚拟财产。投入流通货币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入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否全部实现。流通资金运转的好坏,是社会总资金循环和周转好坏的一个必要条件。
大到国民经济运行,中到产业与城市供应链的运作,小到企业物流功能的一体化,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密不可分,要融为一体。比如我们常讲流通通道建设,指的是商流通道、物流通道、信息流通道与资金流通道。我们讲智慧城市,除了以上四大通道以外,还要加上人文流通道,才能真正叫现代化城市。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只要我们把“四流”研究透了,把“四流”打通了,就像人的血脉和神经一样,一通百通。我们现在讲流通费用高,物流费用高,就是因为“四流”不通。
讲了这些,无非要说明一个问题,“十三五”流通业大有作为:第一,流通作为消费与生产的中间环节,既可以促进消费,又可以引导生产,让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第二,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内外贸结构、供求结构等等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流通加以协调;第三,流通费用高、物流费用高是国民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短板,去短板的关键是激活流通与物流企业,加强商品与服务对社会的有效供给;第四,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国,物流总量第一大国,如何充分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空间很大,谁能把握好流通,谁就可以把握好世界。
二、用五大发展理念统帅“十三五”中国流通业的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用五根红线连结起来,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十三五”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必须用五大发展理念加以统帅。
2015年11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要求“切实把现代流通业打造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汪洋副总理在大会上指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迈进”。
(一)“创新”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流通业要提倡五大创新:
1. 战略创新
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顶层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流通体系作了多次调整,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在其它文件中,有的加了“绿色安全”、“利产惠民”、“畅通高效”、“规则健全”、“监管有力”等。我认为,从战略高度讲,就是“流通强国”,要把“流通强国”列为国家战略。什么是流通强国,要有一系列的衡量指标。比如,由世界银行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中国排28位,这与流通强国极不相符。
2. 技术创新
主要是贯彻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使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3. 模式创新
要全力推进供应链管理,用信息化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改造与提升传统流通业。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在当代,已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存在的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企业都在供应链中,供应链管理是流通企业商业运作模式的颠覆性改变,是改变流通环节多,周转慢,效率低、,成本高的主要途径。
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会上明确指出,中国要“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要打造全球价值链、全球供应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国内流通如此,国际流通也如此。
4. 制度创新
要着力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让公共资源自由流动,提高流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5. 文化创新
文化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灵魂,“十三五”期间,要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去创新流通企业的人本文化,用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固本理想信念,激发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创造力。
(二)“协调”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手段
要协调好城乡流通、区域流通、国内外流通、实体与虚拟流通,要协调好商品供给与服务供给,协调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流通,协调好商品市场运作中基础设施、装备与技术、运作主体、行业自律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协调好流通运行中的循环、绿色、生态的关系,协调好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关系等等。
(三)“绿色”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利用,在商品与服务交易中低碳排放,特别是物流的运输与仓储环节,把食品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建设可追溯体系。提倡与鼓励绿色消费、科学消费,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落后产能。
(四)“开放”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简政放权。中国市场按加入WTO的承诺,向外资开放,鼓励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取长补短,互联互通,构建经济命运共同体。
(五)“共享”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只有共享,才能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而全面实现小康正是流通业的目标,流通业的一切工作要以此为落脚点和归宿,人民的幸福高于一切。要推进公共资源的自由流动,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的建设,推进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法制化、国际化,共享意味着合作,意味着透明,意味着公正,意味着共赢。归结为一句话,“十三五”中国流通业的发展要以创新为基本动力,协调为基本手段,绿色为基本要求,开放为基本途径,共享为基本目标。
三、流通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任重道远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是常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是常态,生产者主权逐步让位于消费者主权。这是从总体情况讲的,但在实际运作中,有效需求不足或有效供给不足是家常便饭。
从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杠杆的两端,政府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供给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每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出手时机的把握。
在西方经济学中,如何拉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学派,主张经济发展的需求拉动,实施政府干预,加大投资,赤字财政,福利保障,温和通胀,充分就业。也产生了以萨尹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主张通过改善与刺激供给来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认为,放松管制,市场调节,减税减负,创新驱动,有效供给才是唯一出路。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合理供给及有效利用,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光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经济理论对欧美经济发展,特别是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都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重复西方的理论,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新思想,是一种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我认为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从而达到激活企业活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流通在生产与消费的中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流通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与任务呢?
(一)流通业、物流业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是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通业通过多种业态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目前供应着全国生产的30多万种商品,和其它部门一起,供应着城乡所有的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通讯、旅游、教育、文化以及歺饮、住宿、养老、美容等城市服务业。同样,流通业为工业与农业生产企业提供销售渠道与、销售场地与销售方式,线上线下都是供给者。总之,供给侧与需求侧都离不开流通,流通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供给与需求双方。物流在供需双方中,不仅为生产企业服务,同样要为流通业与其它服务业服务,以2014年为例,社会物流总值达到213万亿,货运总量达到438亿吨(见下表)
社会物流总额是由工业物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与再生资源物流总额构成的,代表了中国物流市场的总需求。
(二)流通业、物流业在供给侧是短板,是瓶颈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从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务院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一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二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很明显,流通业、物流业作为短板十分突出。
我用“三个木桶”来说明问题。
第一,如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木桶”。
短板很多,如“三农”、扶贫、工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需不足等等,但流通费用高、物流成本高绝对是一块短板。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
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过高
“十一五”5年平均为18.12%,“十二五”5年平均约为17.48%(2015年初定为17%计算)。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如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的经验比率13%对比,中国仍高出3-5个百分点。
2. 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过低
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即LPI,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内物流水平与参与全球供应链能力的国际性指数,由世界银行每两年发布一次,2012年参与的有155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参与的有160个国家与地区。由6个指数构成,每个指数的满分为5分,2012年排名第一为新加坡,2014排名第一为德国。中国2014年排名28位。这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物流市场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如果把生产与服务企业作为一个“木桶”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短板,但流通费用高、物流成本高绝对是一块短板。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
1. 物流费用率过高
根据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14年全国重点工业、批发零售企业的调查,2014年全国工业、批发零售企业的物流费用率为8.3%,其中工业企业为8.9%,批发零售企业为7.7%,从200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这得益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外包物流业务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高出3-4个百分点。
2. 物流与生产、服产企业融合度过低
据美国物流咨询公司研究,一个企业如果只是简单的以第三方替代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规模效应和营运特点可节约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的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物流流程,可节约物流成本5%-10%;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根据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可取得10%-20%的成本节约。中国目前工业与流通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已占物流总费用的65%,但主要是运输与仓储,供应链设计、采购供应、厂内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高端物流服务很小,说明供应链融合度仍过低。这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约束。
第三,如果把流通业、物流业作为一个“木桶”
影响流通业、物流业发展的短板也很多,但对流通业、物流业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对企业管制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供应链管理水平低绝对是一块短板。我也从两个方面说明问题:
1. 对企业管制过多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目前我国物流业所需证照资质约70项,行政机关多头管理,重复审批,效率低、层级多、透明度差,审批事项过多过乱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注册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困难重重,不利于物流的网络布局。
2.税费过重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927个物流企业的调查,物流企业2008-2012年税收支出平均增长9.81%,而同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增长4.56%和3.29%。,五年间实际税收平均水平为26.79%,比宏观税收负责均值高出8.5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税费过重有所缓解,但由于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都在上升,企业利润空间下降。2014年,仓储成本上升11.6%,企业人员劳动报酬上升10.9%。据中国连锁协会调查,2015年1至9月,以超市与百货业为主营业态的企业销售同比分别增长5.4%与1.8%,而同期人工费上涨12.4%,水电费上涨9.6%,房租费上涨16.2%。全国连锁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达到30%左右,平均利润率下降到1%-3%。
(三)流通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大有作为
1. 在需求侧发力,扩大消费
改革开放37年中,消费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第一拉动力的有21年,投资为13年,进出口为3年。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因此,流通业在供给侧改革中要为建立消费的长效机制加力,既满足生产性消费,又满足生活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要有一个明显提高。我曾提出,消费的长效机制有八大要素,即消费体制、消费政策、消费能力、消费供给、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消费周期、消费热点,这八大要素缺一不可,需要全方位通力合作,打组合拳才能奏效,但对流通部门责无旁贷。
居民消费一般可划分为基本性消费(或叫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所谓基本性消费,就是为满足人生存的基本必需品消费。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与温饱阶段,一般以基本性消费为主。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享受性发展性商品与服务品不断增多,实现消费升级。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富裕阶段,以享受性、发展性消费为主。中国从总体上已进入小康阶段,但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群体差别,基本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是各不相同的。供给侧的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要去适应这种变化。
2. 在降低流通费用与物流成本上发力
流通费用除了物流成本以外,还有交易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但物流费用是大头,流通环节多、商品周转慢、科技含量低都会影响到成本的高低,物流费用主要由运输、仓储、管理费用构成。我认为,中国流通费用高,物流成本高是有一个复杂因素购成的,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去研究,但基本上是四部分构成的,一是国民经济落后的结构体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低:二是工业、农业落后的商业运作体系。,“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完全解决,产能过剩是因为供应链出了问题,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失灵。三是传统的商品流通体系。散小差乱,还没有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格局。四是流通与物流企业低效率的运作体系。所以,一方面流通业、物流业要自我革命,强身健体,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出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大力推进国家供应链、产业供应链、城市供应链、企业供应链建设。
3. 在帮助生产企业“去产能”上发力,同时去流通业自身的多余产能
许多生产企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差,大部分商品质量并不差,消化库存积压流通部门可以在国内外寻找市场,并采用工厂直销、易货交易、尾货市场、租赁金融等方式,特别是海外市场,运作空间很大,关键是要有我们自己的战略,通过产品销售把产能转移出去,并带动流通业、物流业走出去。
流通业、物流业在全局是短板,但自身的供给结构中,有不少是长板。如流通业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全国近九万多个实体批发市场必须做出调整,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业地产过多,会展中心遍地开花,百货业态异化发展,但同时,农村流通设施落后,城市社区商业与服务网店不足,满足消费者体验场所奇缺,商业诚信缺失。物流业一方面对需方要求的供应链管理,高端物流服务缺少供给,而在运输物流上恶性竞争。所以流通业、物流业作为供给侧的一方,对自身也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
4. 在“补短板”上发力,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对流通费用高,物流成本高进行全方位诊断,提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与企业经济运行成本高的有效办法,并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二是要从需求与供给两端发力,产业要释放与外包高端物流,流通与物流企业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比如制造业精益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危化品物流、特种运输、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等,流通业要创新业态,强化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消费,加大服务消费,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的供给能力,走供应链管理融合之路;三是对物流业放松管制,减轻负担,优化配置资金、劳动力、土地、管理等公共资源,给流通、物流企业发展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来源:现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