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 22:11: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我们一手茶是7克,不同品种的茶价格也不同,51手可以进行实物交割。实行±10%涨跌停板。也有打新茶的制度,新茶首日上市是±30%的涨跌幅。普洱茶现在不仅仅具有商品属性也具有了金融属性。”11月29日,大圆普洱交易中心副总裁张赢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茶业面临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随着国家推出供给侧改革政策,关于茶行业如何改、如何升级也一直是业内外的热议话题。
从去年底以来,一股金融化的旋风开始涌入茶行业。从最先创立的大圆普洱再到其后的陆羽茶交所、蒙顶山茶交所等,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开始吸引人们的视线,目前该模式已经整整上线一年,根据各大茶交所的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每日茶交所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为古老的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宗交易业态变了
尽管中国茶消费不断增长,但无法缓解茶产业生产过剩的严峻局面。据行业统计的数据,去年全国茶总产量大约为220万吨,仅云南一个省的产量就接近40万吨,未被消费的茶存量大概在50万吨左右,而日本去年全国茶产量仅为约9万吨。
对于茶行业关键一环的茶企来说,现在普遍面临没有品牌,市场上充斥假货等问题。
“曾经有一款一年仅仅出产20吨的名茶,单在电商平台的销量就超过千吨,但品牌茶企却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打假。同样一款茶该卖多少钱?不同品质的茶该如何定价?如果经历不同的仓储条件又该卖多少?此前标准化不够,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导致茶产业乱象丛生,茶企业举步维艰,消费者难辨真假。”张赢鸿对记者表示。
不过从去年底,一股“金融化”的旋风开始涌入茶行业,正在改变这个行业的业态。从最先创立的大圆普洱再到其后的陆羽茶交所、蒙顶山茶交所等,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正式开启,目前类似的茶交所已经达到15个,这也给古老的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以茶交所大圆普洱为例,“目前网上每天的成交量都在七八亿元,市场单日平均总市值达到了80亿元,一年的累计成交额达到了1300亿,实现交割50多吨。这个量对于普洱茶这个行业来说是相当可观的。”张赢鸿对记者表示。
11月下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常清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这种茶交所的模式十分认可,他表示茶交所的这种大宗交易模式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
“大宗行业未来需要在规范基础上实现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现在大宗商品市场是数量不断发展,但是模式缺乏创新,希望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首先要扎根实体,然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茶交所这种模式非常好,因为它在交易方式创新上确实解决了茶农茶商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让实体经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高效透明,资源不错配,信息透明化,这么一个平台,这种创新非常有意义。”常清表示。
一年交割50多吨
茶交易平台的模式是结合了股票和期货市场特点而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据记者了解,茶交易平台每日也实行±10%的涨跌停制度,新茶上线首日可以有±30%的涨跌幅。一手为7克,51手是357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饼茶),达到357克之后投资者就可以要求交易所进行交割。一般一个品种的上线时间是三年。“为了保证市场的活跃度,一般新茶上市后半年我们才会允许交割,主要是怕交割得太快,市场上交易的品种快速减少,不利于市场的活跃度。从交易所成立到现在一年,我们已经交割了50多吨。交易平台既可以当做买卖茶的渠道,也可以作为投资者进行资金交易的金融场所。”张赢鸿表示。
5月底,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李勇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传统的行业一定要通过互联网+品牌+金融的模式,如果缺乏这个,只能是作坊式的小本经营,当然也可以存活下去。但是如果想做强做大就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去走,因为这是时代发展趋势,如果我们忽视就会走得很慢,就好像高速列车在我们身边经过的时候,我们就要顺势搭上这趟高速列车。
“茶交易平台刚刚起步,目前市场还不成熟,现在全国有15个类似平台,虽然交易模式类似,但是交易品种和交易细节大相径庭,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规范之处,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可能会有一波洗牌的过程,投资者在交易的过程中也要谨防风险。”12月7日,广州某品牌茶行负责人表示。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