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 13:01:27 来源:
9月8日,2017第二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主论坛在郑州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在主论坛的演讲中为大家分享了期货市场服务农产品价格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国家。 农业是国家产业的基础,农业始终是国之根本,国家对三农问题长期关注,农产品价格改革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任兴洲介绍,最近十几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不断变化,从2004年开始,政策价对部分产品开始实施。2008年以后国内陆续对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实施了临时收储政策,这在当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连续实施了8年后,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政策,弊端开始显现,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影响了各类是市场主体的预期和经营行为。形成了高价格、高补贴、高库存、高进口的畸形现象。而且,托市政策还导致了农产品种植结构失衡,下游企业也要承受更高的成本,财政负担举步维艰,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要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也倒逼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在她看来,改革从目标试点开始,生产者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商品,政府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做了试点。2016年取消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额新机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明显加快。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改变了价格扭曲的现象,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引导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产区得到优化,带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她表示。另外,政府对生产者进行补贴,保证了其利益和生产积极性,补贴更加精准。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质量在价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优质优价,符合供给侧改革品质提升的要求。降低了加工企业的成本,扩大了下游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调整了棉花、玉米等产品的进口规模和结构。 对于期货市场怎么应对农产品价格机制改革,服务于改革。任兴洲介绍,市场机制的明显带来了市场价格波动的加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市场价格有赖于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去发现,农产品生产者收益的不确定增大,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增加。而这就需要期货市场发挥功能和作用,为生产者和当业者提供化解和对冲市场风险的机制,为实体企业提供多样的风险工具。 实际上,在助力农产品价格改革中,期货市场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创新,包括完善市场规则、健全品种体系、优化交割机制、创新“保险+期货”模式。比如郑州商品交易所为实现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修改规则,一直在积极推进棉纱品种的上市,并将棉花期货基准交割第调整到新疆。“保险+期货”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将保险和期货两种市场机制相结合,分散了农业生产者的风险。 此外,几家交易所还在探索服务新方式,例如今年的场外期权的新发展、创新套保新机制,利用期货进行“点价”贸易,丰富实体企业盈利模式。同时,交易所还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市场培训、完善一线监管。随着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实践和创新,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 同时,任兴洲也提醒,进一步推进期货机制创新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还有一段路要走。农产品机构形成机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和改善,而服务于这种改革,就需要加快期货市场创新。在她看来,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期货品种体系;完善期货市场机制;增加市场工具和手段,继续完善和创新“保险+期货”模式;提高期现价格的相关性,提升期货机制作用;完善期货价格制度,为实体经济服务;探索期限结合新模式。未来期货市场还将对服务实体经济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