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18:15:48 来源:中国经营报
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 )勇立改革潮头,今年3月,国务院对外公布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就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港”的概念。
截至9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4年整,细数过往,作为国内自贸区的排头兵,上海自贸区历经多次“蝶变”。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自贸区新注册企业4.8万家,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5倍,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新设企业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781家,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
“桥头堡定位是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民表示,今年,桥头堡的定位第一次在《方案》中提出,而《方案》也是继2013年的总体方案和2015年的深化方案之后,国家出台的第3个改革方案,被称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
解码自贸区制度创新
企业一直被视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体,近日,首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大经典样本企业正式对外发布。记者注意到,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十大经典样本企业之一,不久前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0月11日,记者走访位于上海自贸区日京路68号的畅联股份时,畅联股份货代部副总经理康钧告诉记者:“近3年来,公司业绩年均增长30%,要感谢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许许多多的细节优化,使我们能够帮助客户降低库存,吸引外资企业将更多的业务带到上海自贸区来。”
在畅联股份总部,康钧指着展示墙上苹果、索尼、宝马、波科、利丰等世界500强企业,自豪地对记者介绍:“这些都是畅联股份的客户,其中苹果作为公司最大的客户,近三年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直稳定在40%左右。”
康钧回忆称,近年来,在与海关、国检等部门的沟通磨合中,检验检疫部门构建的基于风险分类监管的边检边放、空检海放等“十检十放”的监管新模式,企业受益很大。
例如,畅联股份的客户之一孩之宝公司有一批进口玩具,由于是法定检验商品,检测时间较长,极大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而实行空检海放后,孩之宝先将样品空运过来进行报检,然后通过海运将货品运送至港口,当货物从美国运到上海,检测结果也差不多已经出来,节省成本一半以上。
作为国内第一个自贸区,制度创新无疑是上海自贸区最核心的生命力。近日,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创新服务部主管合伙人蔡晓颖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普华永道成立商务培训项目的想法始于3年前,但苦于当时政策不支持,项目无法落地。“You Plus特训计划今天能够实现从零到一,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都得益于上海自贸区创新举措带来的制度红利。”
作为一名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窗口业务办理的一线人员,王连凤同样深切感受到制度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王连凤称,早期,她所处的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人口密度较高,1200平方米的一楼大厅每日被办理业务的人员挤得满满当当。然而,自推行企业准入的“单一窗口”制后,王连凤所在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实现了“一口受理、网上推送、并联审批办事、统一发证”的高效服务模式,网上预约,最长等待时间只需10分钟。
先进后报、直通入区、负面清单、证照分离、单一窗口,这些“专业术语”的背后,是上海自贸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的“新路子”,也为后续加入的10个自贸区开创了一条改革经验之道。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经过4年建设,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10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已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在新形势下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和强大动力。
上海自贸区进入3.0时代
2013年挂牌至今,上海自贸区范围从28平方公里扩大至120.7平方公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2013版更新至2017版,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类和禁止类措施数量从190条缩减到95条。多位受访学者向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改革最大的动力在于开放、自主、创新。
华科大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主任陈波告诉记者,4年时间里,上海自贸区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蜕变。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贸区,同时,首份负面清单对外公布;2015年,在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三个月后,陆家嘴片区、金桥片区和张江片区加入自贸区版图,逐步形成第二三产业聚集效应;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方案》,标志着上海自由贸区进入3.0时代。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近日撰文指出,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率先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
“从原先对标国际先进的开放标准到现在对标国际最高的开放标准,对标目标的提升,推动上海自贸区打开‘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创新局面,而自由贸易港区的设立,亦成为上海自贸区改革3.0版本的一大亮点。”陈波对此解读称。
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上海自贸区推出的相关试点,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钱春海表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自贸区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突破体制的限制,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上海自贸区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寻找向上突破空间的一种尝试。”
当前,上海自贸区的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然而试验伊始,各方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2013版负面清单几乎没有引起外商的注意。
“2014年以后,不断更新的负面清单,以及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的逐步完善,均对外商投资起到激励作用,促使外商投资总量不断攀高。”陈波介绍称。
“这毕竟是改革的第一步,对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究竟如何发展,各方都在摸索当中。从四年来的实践来看,可以说,自贸区的发展是相当成功的。”钱春海提到,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二是形成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建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三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为全局性改革开放发挥了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头作用。
不过,在钱春海看来,当前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改革举措系统集成不够 ,扩大开放压力测试不够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不够 ,支持“走出去”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这将是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