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01:07:25 来源:华尔街见闻
央行一纸公告,就像是湖里掉进了一枚小石子,却激起了大大的涟漪。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7]第12号公告,决定从2017年9月1日起,金融机构不得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不含)的同业存单,取消2年和3年期同业存单,此前已发行的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可继续存续至到期。
考虑到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的发行量和余额都比较少,新规对市场影响不大。
然而,在市场密切关注强监管走向之际,新规背后的意义或许大大超过了市场影响。这可能意味着新一轮监管“起风了”。
华创证券认为,监管层对前期监管成绩进行肯定,同时表示监管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未来的支持力度大,因此,在金融去杠杆基调不发生根本转变的环境下,监管可能会乘胜追击,继续强化监管效果。
“小石子与大涟漪”
兴业研究利率团队表示,尽管央行新规对同业存单市场影响有限,但针对一个相对小众市场直接下达禁令,或许意味着新一轮严监管拉开帷幕。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央行会对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直接下达禁令呢?
金融四十人(CF40)分析称,银行同业业务目前呈现典型的复合性风险,出现风险识别不清、难以准确计量和存在一定的监管套利空间问题。一旦单个业务环节出现风险,可能通过多重传导机制引发其他类型的风险。
兴业研究利率团队分析了新规代表的更多意义:
央行在关闭1年期以上同业存单大门的同时,放开1年期及以内浮息同业存单的发行,为利率市场化深入进一步探路。
综合看最近几个月的同业存单新规,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的能力正一步步被收紧。对于目前仍然存在达标压力的机构,只剩下了增存款、发行金融债、从央行借款三条路。考虑到向央行借款毫无自主性可言,银行将被迫回归传统负债筹措方式。
事实上,如果以更大的视角来回顾监管举措,我们会发现监管层是在有的放矢治理金融乱象,尤其是同业市场。
根据银监会本月中旬披露的数据显示,自开展银行业乱象治理以来,中国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首次从2010年以来出现收缩。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速由整治前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增速分别降至-5.6%和-2.3%。
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累计减少1.9万亿元,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35个百分点。同业理财减少最为明显,较年初减少了2万亿元。“这是抓主要矛盾的结果。”
对此,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总结:“通过对银行业乱象的治理,目前银行业经营趋于规范,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既然治理银行业乱象初现成效,且银行业前期自查摸底也结束了,未来强监管政策会否放松,或者还是继续强化呢?
华创证券此前援引其所做的一份业内意见调查结果称,大部分银行认为,监管影响最大的时期尚未出现,部分中小银行担心监管节奏会进一步升级。有超过2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监管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强监管政策出台,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华创证券分析称,尽管目前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监管层并没有提出监管已经完成,而是提出“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提出“监管工具箱中的工具比较充足,根据情况拿出来用”。
因此,华创证券认为,银监会肯定前期监管取得的成绩并不意味着监管进入尾声,相反,在银行业前期自查摸底完成后,监管将进入正式落地阶段,“监管工具箱”中的工具将陆续投入使用。在金融去杠杆基调不发生根本转变的环境下,监管可能会乘胜追击,继续强化监管效果。整治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乱象依然是治理重点。
市场影响不大
市场需求不大,决定了新规对同业存单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上半年,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的发行量为372亿元,仅占同业存单发行总量的0.4%。因此,明确同业存单的期限不超过1年对同业存单市场的影响不大。
同时,此前已发行的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可继续存续至到期,对存量同业存单的正常到期兑付也不会产生影响。
联讯证券李奇霖也表示,新规虽然时间上较为仓促,要求在9月1日实施,但一方面采取的是新老划断的方式,没有一刀切,已发行的仍然可存续,不会给银行带来新的负债压力;另一方面,一年期以上存单的规模仅1400亿左右,相比8万亿的存量而言,微乎其微。
李奇霖认为,央行的用意是堵住监管“缺口”:
央行提出将一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考核项后,若不堵住一年期以上的口子,容易出现部分银行发行一年期以上同业存单替换一年以内存单,规避监管的现象。
至于债券市场的影响,中信证券固收明明团队认为,此次央行限制同业存单期限,将使大型银行资金边际更为充裕,利好利率债配置;中小型银行资金面边际收紧,信用债或边际承压。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