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专家视野

马光远: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起步期

2016-05-17 19:12:07 来源:海外网

        大宗价格的反弹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反转,更不可轻易地认为,整个经济的探底和调整过程已经结束。无论是投资、房地产、还是进出口,和政策刺激都不无关系。

 

 

 

    59日,中国经济界最神秘的“权威人士”再度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这篇最新的访谈《开局首季问大势》一万多字,涉及中国经济的大势研判,政策选择,语言生动霸气,不乏对当前很多看法的直接的批驳,读来痛快淋漓。笔者认为,这是继14日《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访谈后,关于中国经济的最重要的一次访谈。

    关心中国经济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研读这个访谈,研究中国宏观政策的国内外机构,都会将这个访谈透露出来的一系列说法进行解剖,从中窥探中国经济的“秘籍”。“权威人士”这次访谈,无论是时机,还是角度、语言,相对于14日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为自信,可谓霸气侧漏。

从时机而言,权威人士的访谈恰逢中国经济一季度数据出炉之后不久。对于中国经济一季度取得的数据,乐观者有之,所谓中国经济“开门红”,悲观者亦有之,认为这是以前刺激政策的重现而言,刺激导致的数据反弹不可持续。笔者在一季度的数据出炉之后,写了评论文章《红与黑:中国经济真的复苏了吗?》,面对中国经济开门红的鼓噪,我提醒“吸了几口大烟,突然感觉好精神,误以为自己身体特别好,这种幻觉千万不能有。”

    在我看来,一季度数字的回暖,是反弹而不是中国经济的反转,数字回暖背后,既有国内短期刺激政策的原因,也有全球经济在告别不必要的恐慌之后出现一定的反弹。比如,大宗价格的反弹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反转,更不可轻易地认为,整个经济的探底和调整过程已经结束。无论是投资、房地产、还是进出口,和政策刺激都不无关系。

    投资反弹,最主要的还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刺激政策的结果,而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也就是说,目前的数据反弹仍然是过去刺激性老路的结果。中国经济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新旧动力的转换问题,结构的调整问题,产业的升级问题,以及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些供给侧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长期的努力。

    因此,我在文章中再次提醒:“因此,在全球经济仍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启动,“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主题还远远没有破题的情况下,且不可因为数据的短期反弹而轻言“见底”,轻言“开门红”,盲目乐观。一季度的数据只是说明中国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只要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就有政策空间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已经结束。面对全球最高的企业债务杠杆,面对银行不良贷款的飙升,面临新动能的匮乏,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千万不要因为数据的短期反弹而沾沾自喜,更不可轻言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重要的仍然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痛下决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经济产业和动力的全面升级,而不是继续贪婪数字的漂亮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令我欣慰的是,在59日“权威人士”的访谈透露出高层对中国经济的清醒和冷静。笔者仔细梳理,对“权威人士”的访谈分两期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大家了解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有所帮助。

    一、“权威人士”如何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判断,权威人士的主要观点有四: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比过去的说法多了一个U型,而且指出了L型是长期趋势。)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跌不到哪里去,这话很霸气)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特别要指出,权威人士在肯定一季度成绩的同时,毫不避讳地指出,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取得主要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提醒大家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经济下滑,“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对于经济出现分化,权威人士认为“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二、权威人士谈未来的宏观政策如何选择?

    对于未来的政策选择,权威人士明确表达了两个观点: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越俎代庖,主次不分,这话看起来真的有所指。)

    在具体访谈中,权威人士对未来的政策提出了“三个要求”和“两大确保”:

    三大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而“两个确保”的针对性很强:一是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二是确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很显然,这是对中国经济又回到以前刺激的老路上的担忧,也是警醒。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这句话是点睛之笔。这几乎意味着,高层对一季度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是不满意的,货币政策在二季度收紧已经成为定局。一旦货币政策收紧,股市、楼市都将受到明显的影响,股市的回落是必然的,一线城市的房价在疯涨之后,必然面临调整。究竟如何面对这种波动,下期继续解读“权威人士”的话。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