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中物财经

证监会力推企业、私募深入参与期货市场 推广基差交易解决贸易定价难

2019-09-04 来源:

   基金公司投资标的扩围

 

  基金公司投资出现了新动向。一边是,监管层正积极推动企业与私募机构参与期货市场,进一步提升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资金占比,这将有效提升期货市场运行质量。另一边是,近期市场上的创新型ETF品种集中出现,机构对于ETF市场争夺激烈,各种各样细分品种的ETF接连出现,投资者迎来了更多工具化的选择。

 

  除了持续提升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当前证监会相关部门同样在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与私募机构参与期货市场。

 

  一位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证监会相关部门正双管齐下,一是支持期货类私募产品扩大投资范围——支持后者参与期现结合的套期保值业务,二是引导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企业学习了解基差定价机制,借助期货市场开展套保业务。

 

  “这也是提升期货市场运行质量的一大重要步骤。”上述知情人士直言。由于当前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导致市场容易出现错误定价引发投机资本借机炒作牟利,令期货品种价格异常波动现象时常出现。因此相关部门寄希望引入更多企业、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入场,加大期货市场理性投资程度以有效遏制投机炒作行为。

 

  截至6月底,国内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资金规模高达1990亿元,占比43.08%,大幅超过企业(1069亿元,占比23.14%)与资管客户(1560亿元,占比33.77%)。

 

  “不排除部分企业主基于避税的考量,通过开设个人账户参与期货投资,为企业采购大宗商品原材料进行套期保值。”一位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主管向记者透露,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风控管理机制,这类企业往往会将套期保值操作演变成单边投机行为。

 

  在他看来,要引入更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相关部门需尽早在确立基差定价贸易方式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企业由原先的“长协定价”与“基准价+浮动价”模式向基差定价转变,由此创造新的期货套期保值需求。

 

  “至于引导更多期货类私募产品入市,则需要在这类产品备案时允许他们参与期现结合的套期保值业务。”这位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主管透露,目前他发现不少期货类私募产品只能围绕期货市场开展跨品种套利与跨期套利交易,难以涉足期现结合的套期保值,导致他们无法吸引到产业资本投资并扩大资金规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除了支持私募基金机构参与期现结合的套期保值业务,目前证监会相关部门还在积极推动商品指数基金“入市”,从而引发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投资,进一步提升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资金占比。

 

  推广基差交易

 

  多位大宗商品贸易商向记者透露,当前多数企业在采购大宗商品原材料时,主要采取两种定价模式,一是“基准价+浮动价”,二是长协定价。

 

  然而,这两种定价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都遇到不小的难题。究其原因,以“基准价+浮动价”为主的现货市场采集价格或指数未必准确反映市场最新的供需状况变化,导致不少下游企业怀疑上游企业通过操纵基准价或浮动价“虚高”大宗商品价格,拒绝履行相关贸易协议;而长协定价同样存在类似的烦恼,导致当前不少企业对签订与执行长协合同的积极性不高,不少长协合同同样存在履行困难。

 

  “这也让相关部门看到吸引企业参与基差定价贸易,并通过期货市场对冲基差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的新契机。”上述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主管表示。

 

  所谓基差定价,主要指特定大宗商品在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差。由于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因此基差定价一方面更准确地反映当前大宗商品最新的供需状况变化,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规避基差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他透露,目前大商所、郑商所正与不少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吸引相关行业企业学习了解基差定价规则,以及相应的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技巧。

 

  “目前收效不错。”这位期货公司经纪业务主管告诉记者。毕竟,很多企业也意识到“基准价+浮动价”与“长协定价”的弊端,又苦于找不到更合适的贸易定价机制,而基差定价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但他坦言,当前要吸引企业采取基差定价进行大宗商品贸易,进而通过期货市场规避基差价格波动风险,最大的障碍是企业相应的考核机制尚未“跟上”。

 

  “我们调研发现,尽管不少企业认为基差定价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相当不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他们依然看中期货市场套保操作是否盈利,而不是根据期货现货市场价格联动综合评估套期保值操作给企业降低多少采购成本,因此这些企业套期保值团队参与期货市场的额度相当有限,不敢将大部分大宗商品贸易头寸拿到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他分析说。所幸的是,经过近期一系列教育培训,不少企业正开始调整相应的考核机制。

 

  “不过,鉴于不少民企都是老总一言堂机制,如何避免期货套期保值行为演变成单边投机行为,依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他指出。

 

  “期现结合操作”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引导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当前私募机构入市面临的一大障碍,主要是产品投资范畴受限。

 

  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此前他们准备备案一款期货类私募产品,其中一项投资策略是为两家钢铁企业LP开展铁矿石采购的期现市场套期保值操作。但在备案过程,他们发现期货类私募产品只允许参与期货市场投资,无法涉及期现结合的相关套保业务。最终,这两家钢铁企业决定撤回这款期货类私募产品注资,令私募产品规模一下子缩水逾20%

 

  “其间我们也考虑过一项折衷方案,即发行一款专户产品。当这两家钢铁企业签订铁矿石采购合同时,我们通过专户产品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帮它们规避铁矿石价格波动风险。”他透露,但此举收效不高。究其原因,由于期货套期保值操作与现货买卖不在一个闭环里,导致彼此多次出现信息不对称状况,令原先的套期保值操作变成单边投机行为并形成一定额度的亏损。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当前证监会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正酝酿完善交易、担保品、保证金、交割等制度,支持私募基金机构参与期现结合的套期保值业务。

 

  “其实,相关部门调研还发现,不少私募机构为企业开展期现结合套期保值操作时,还会将期货报价视为现货市场交易的定价基准,通过期货市场开展点价交易(但未必会交割),因此相关部门也在研究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交易制度,让私募机构拥有更多元化的期现结合套保操作空间。”他指出。毕竟,随着私募基金机构期现结合套期保值操作策略日益多元化,将会带来更多企业资金“入市”,从而大幅提高期货市场的企业资金占比。

 

  与此同时,证监会相关部门还在积极推动商品指数基金入市参与期货市场。究其原因,这类指数化产品的高流动性,有助于更多机构投资者将其纳入资产配置范畴,同样能提升资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资金占比,最终有效提升期货市场运行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