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中物财经

推荐阅读|5分钟学会大宗原料采购

2018-07-19 来源:

   编者按


  众所周知,原料占饲料生产成本的七八成。更有甚者,对于某些饲企而言,原料采购上的利润占其总利润的七八成。原料,对于饲料企业至关重要,更是生命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原料者得天下。

  如何控制原料风险、创新采购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饲企关注的焦点。在近期召开的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期间的原料论坛上,来自行业的大佬们就分享了来自采购方面的成败得失,无疑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视角。

  启示一:国际化采购看上去很美

  集团化采购,即集中采购,因为是讲求规模,所以可以通过采购量来实现成本的最低,但集中采购的灵活性比较差。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是一个重要问题。

  谈及集团化的采购,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王建东称,由于此前的采购体系是分离的,因此集中采购融合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于2014年4月份,实现了完全的集中采购。

  作为在国际化采购上走在前面的新希望六和,在这条道路上却遭遇了矛盾和痛苦。

  王建东说,国际市场和国内在原料上存在价格差异和价值差异。作为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非政府禁止的东西都得想尽办法采购,但近年公司却经历了痛苦。他称,对于原料的需求是必然的,去年因为原料价格、供应商风险等问题使公司吃了大亏。

  “国际化采购,因为做的是进口项目,在贸易中,需要尽量考虑怎么整合供应商资源。”教训是深刻的,王建东表示,近年他们才形成对国际供应商比较切实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贸易的模式上,正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去年通过香港的平台做融资,今年又依托新加坡的平台来做,就是想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价格的差异来做融资,减少采购风险。

  启示二:集中采购需多方有效配合

  从2003年开始,只有几十万吨采购的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吨。在集中采购过程中,对他们而言,采购和技术的配合却是一门学问。

  该公司采购总监杨建涛介绍,集团采购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首先是规模化。达到规模以后,需求量大,有规模才能养得起团队和专家的队伍,也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其次是专业化。因为每个原料品种都需要有专人来做。

  在和技术的配合上,杨建涛说,采购是买,技术是用,手心手背的配合很关键。近年来,进口原料、替代原料非常多,怎样能快速响应,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断产生。促成采购,技术和采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新原料的应用主要是靠采购来推动的。

  “新原料应用和技术的配合,主要是在营养成分、供应、稳定性等方面;再有就是销售方面的配合。因为新原料的应用,以前的设备可能满足不了需求,就需改进设备和工艺。比如高粱的粉碎细度,研究方面需要做功课。销售也要做功课,虽然营养成分未变,但因为颜色、外观变了,客户的沟通就显得很重要。配合很关键,怎么配合,企业之间不一样。”杨建涛表示。

  双胞胎集团采购经理袁继红称,公司的集中采购开展得很彻底,是高度集中的采购模式。这一方面源自企业高层的抉择。公司对于工厂的考核,对于厂长没有利润指标考核,没有利润指标集中采购就没有障碍。不然,像很多企业在推广集团化采购时工厂有意见了,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二,就是选对人;第三,一定要有平台。对人要信赖,得适当放权,同时还需要系统地把数据管控起来;第四,就是组织团队。一定要选择和企业共患难的团队,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采购队伍,这需要专家级水平的人。

  通威股份副总裁宋刚杰认为,集中采购和区域采购相结合是理性选择。基于市场一线的了解,不是采购端有什么提供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采购什么。采购了解底下的经营情况很重要,要对市场的需求准确把握,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采购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杨建涛也持相同的观点:每家企业需要选择自己的采购模式,不一定集中采购就是灵丹妙药,小企业分散采购也有成功的。

  启示三:分散采购还需集中采购互补

  从去年开始,温氏集团进行了首次集中采购尝试,旨在改变以往长期分散采购的不足。

  据温氏集团采购经理简仿辉介绍,目前,温氏集团在23省市都有公司,饲料厂达到165家,分散采购模式实行了30多年。但与其他大型饲料公司不同的是,温氏的饲料并不外销,全部自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正在进行优化配置,我们如果继续走分散采购,恐怕自身优势就会越不明显。”简仿辉感慨。

  在如何看待分散和集中采购的优劣上,简仿辉称,集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去年温氏执行集中采购,就减少了200多家供应商。集中是直接采购,减少了中间成本,提升了有效采购,而分散采购很多是无效采购。

  “比如玉米,温氏提倡本地资源的利用,会大量选用本地资源,但这种分散采购的利用率只有70%~80%,约20%~30%是无效采购,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通过进行集中采购,和大供应商合作,减少了大量的无效采购。”简仿辉说。

  启示四:寻找替代原料得看比较价值

  谈及替代原料,简仿辉称,玉米已成为奢侈品,目前高粱已经被大规模利用起来,除了高粱,大麦、木薯也开始在试探使用。

  新原料、替代原料的使用,会体现在产品的价值上,最终也是为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大企业靠集团采购不假,但小企业只能靠分散采购。就原料的可替代性上,有人提出是否能靠国内廉价的副产品的问题。其实,我们要说的是寻找新原料的现实可能性有多大?

  对于替代原料或新原料的问题,业内有称,我国饲料对于原料的利用,已经是挖地三尺了,可利用的资源所剩无几,凡是有点蛋白的原料资源,都会拿来尝试。

  对于寻找替代原料,会上嘉宾也给出了基本的建议:一看比较价值、二是稳定的供应;三是给谁用。但话又说回来,原料经常更换,对于产品本身会有影响。小企业更需要灵活性,也需要原则性,需要找到平衡。

  启示五:原料采购须重视人的风险

  大连新希望圭泽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众分析,采购按照动机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投机性采购,我看涨就买;二是积极性采购;第三,基差式贸易。

  什么是采购,企业是价格的管理者,还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都买过基差,其目的是因为觉得价格相对便宜。买基差是因为便宜才买,不是因为市场看跌才买,这是大错特错。基差和压榨率是反向的,企业要管理好采购利润。就一定要做好基差式贸易。”顾众说。

  饲企的采购无疑是重要的,其中的风险也是一直存在。这种风险来自于外部和企业内部。

  外部风险很难控制,因为市场、政策、偶然事件等等;但内部风险,诸如计划、合同管理、人员、验收、库存,企业应该做到可控。

  在原料论坛上,由现场嘉宾参与的在内部风险次重要性排列上给出了结果。人员管理成了内部风险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计划,再然后是其他。

  对此,顾众表示,对于很多企业来讲,集中采购很难落实下去,因为采购牵扯到很多经理的奶酪的问题。广东一些饲料厂黄了,但老板和采购经理没走,为什么?因为采购经理有既得利益。

  他说,集中采购的关键问题是以销定采,通过价差转基差,才能真正实现利润,像双胞胎利润的75%来源于采购利润。

  在谈及管理人员的管控上,顾众称,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最基本的考量标准是,人员是否在采购上具备优势,这是最主要的,不是去赌原料。这和企业老板的指导思想相关。对于采购部门人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是:首先是不断料;其次是原料质量要好;第三要稳定;第四要有利润。

  杨建涛则称,对于采购人员的管控,老板要什么,就考核什么;采购可分为管理类和营销类岗位,在用人上,需要每年进行考核权重的调整是必要的。

  启示六:期货工具成风控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随着玉米、豆粕、菜粕等饲料期货市场的发展,一些饲料或养殖企业,通过期货市场提前锁定成本利润,将风险消化在产业链内或转移到产业链之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8年国际原料市场的洗牌,饲料行业运用期货工具的企业存活了下来,特别是一些油脂厂。”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春生表示,做基差就必须研究期货。现在已经不是用不用期货的问题,而是已经离不开的问题。

  他说,要是饲料企业现在连期货都还没研究好,期权又推出了,面临的公的应用工具的竞争对手将显得越来越强大。作为风险管控工具,期货对于饲料企业原料掌控、定位、决策、考核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组来自圣农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受国内肉鸡行业持续低迷、“速成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致公司出现经营亏损。公司主要原料豆粕的采购均价较上年上涨了9.07%,但鸡肉销售均价却较上年下降了1.48%。后来得益于期货市场的原料采购价格下降和公司继续强化内部管理,圣农发展豆粕采购均价下降了1.34%,玉米采购均价下降了3.85%,鸡肉的吨平均销售成本下降了3.3%。

  除圣农发展外,有统计显示,在上市公司中,唐人神、海大集团、通威股份、大北农等多家企业近年参与期货套保的规模越来越大。据业内统计,海大集团涉足了玉米、豆粕、菜粕、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多个期货品种的套保,且拟动用保证金的金额逐年增高,2011年至2014年分别为1.5亿元、3亿元、4亿元和5亿元,而其2012年和2013年在期货上的损益分别为1392万元和9514.52万元。期货工具的作用显而易见。

  尽管期货工具非企业在复杂市场竞争中决胜的“法宝”,但已成企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标志。如何运用期货工具管理原料的库存,从容地应对来自市场价格变化,减免损失,成为饲料企业的必修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