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10:13:35 来源: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不少大宗商品价格迎来“牛市”行情。专家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方面源于经济发展超预期,工业生产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也源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从未来走势看,由于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但由于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工业产品价格也不会显著下降。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今年12月上旬与上月下旬相比,27种产品价格上涨,15种下降,8种持平。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下半年,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新变化,不少大宗商品价格迎来了“牛市”行情。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既是宏观经济运行持续平稳向好的真实写照,也与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从未来走势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疯涨”行情难以持续。此外,要加快推动下游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并注意防范市场恶意炒作的风险。 多种大宗商品价格涨价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种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中,与今年年初相比,有32种产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其中,黑色金属板块,螺纹钢价格上涨49%,线材价格上涨46%,角钢价格上涨33%;有色金属板块,电解铜价格上涨15.2%,锌锭价格上涨17.4%;化工板块,硫酸价格上涨31.6%;石油天然气板块,液化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17%;煤炭板块,无烟煤价格上涨24.8%。 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看,自去年12月份以来,PPI同比涨幅持续高于5.5%。今年前11个月,平均PPI同比上涨6.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3%。在影响PPI走势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处于主导地位。例如,今年11月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远高于生活资料价格0.6%的涨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11月份,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整体继续上涨,已连续5个月呈回升态势。11月份环比上涨1.1%,涨幅较10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5.4%。今年前11个月,累计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0.4%,比年初上涨2.4%。 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一方面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密切相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经济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至6.9%的区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总的来看,不管是从增长指标、民生领域的指标,还是结构、质量、效益的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当前延续着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正是由于宏观经济的总体表现超出了市场预期,工业生产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结构继续优化,对能源、工业金属、化工产品等与实体经济关系较为密切的大宗商品品种形成较强的需求,对价格的上涨也形成了一定的支撑。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特别是在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领域,存在着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供给质量普遍不高,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量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持续减少,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促进了市场供需的改善,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价格过快上涨有利有弊 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带动了上游原材料工业企业效益的较快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3.3%,比1月份至9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煤炭、钢铁等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工银国际原材料行业总分析师赵东晨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带来上游工业企业效益好转,有利于推动经济、能源、工业结构的转型调整。例如,煤炭、原油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对清洁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刺激作用。同时,由于上游能源原材料行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冗员和债务问题,商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有助于其重建正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对于安置冗员和剥离债务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过,由于大宗商品处于产业链上游,其价格上涨也容易增加下游制造业的成本,或者增加上游原材料行业过剩产能死灰复燃的风险。”赵东晨说。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以煤炭和火力发电为例,由于煤炭成本占火电行业经营成本的70%以上,大幅上扬的煤价使得火电行业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从2016年10月份开始,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开始出现整体亏损,并且亏损额持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占据中国发电装机半壁江山的五大发电集团利润总额仅258亿元。而且,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个别地区和个别企业对于去产能也出现了一定的观望情绪。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指出,目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逐渐进入需求淡季,但近期部分商品价格仍在明显上涨,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增加,导致采购越发趋于谨慎,市场订货积极性明显降低,商品生产企业订单组织压力加大。 也有专家表示,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势头过度蔓延,可能推高通胀预期和通胀水平,限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市场投机和炒作行为。 下游企业应主动调结构 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分析认为,在不出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输入性因素对PPI的抬升作用减弱。随着国内投资需求趋弱,对工业产品价格不存在拉高作用,PPI应该不会大幅攀升。明年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限产去产能仍将是重要工作持续推进,产量减少对相关工业产品价格形成支撑。因此,明年PPI平均涨幅将低于今年。 不少专家认为,总的来看,基于经济回暖、基建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等因素,大宗商品价格后市仍有一定上涨空间。不过,由于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不存在价格持续性上涨的条件。但由于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工业产品价格也不会显著下降。 “当前,处于下游的工业企业应该主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品牌价值、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说。 赵东晨指出,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充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煤炭、钢铁去产能以及传统工业企业增加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实现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完善成本预测和控制机制,并适当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降低价格过快上涨背后隐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