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23:23:26 来源:证券日报
在传统节气立冬之后,多项金融监管措施连续出台。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个冬季是某种意义上的“凛冬”吗?
11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了主要职责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要点。这一机构的成立确定了金融监管“稳定”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混业监管的方向,业界已经讨论多时的“大监管”如期而至。
11月17日,共29条长达1万字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该意见稿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这一文件被称为史上最严资产管理意见,为百万亿元规模的资管业务树立了统一的监管框架和标准,银行、基金、券商、保险、信托等行业喊了多年的“大资管”时代终于来了。
当业内还在消化咀嚼万字征求意见稿,找寻其中有关兼具破坏与创造功能的互联网金融内容时,由“趣店”引发的现金贷行业风波持续发酵,并终于引来监管政策落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1日晚间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明确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这被业界专家评价为“及时、到位”,有利于遏制当下现金贷业务乱象,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而早在“大监管”“大资管”之前,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大发审委”率先履职,并因为开工后新股过会率走低而引发市场广泛议论。
在笔者看来,这几个“大”字其实质意义大约有二:一是管理视野更大。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在金融领域的使用更广泛和深入,使得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相互之间的横向关联也更紧密、复杂,新情况的出现往往涉及多个领域,这对过去孤立的纵向部门管理模式造成冲击和考验,监管成本和效率受到影响,不利于单一部门对新问题新现象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二是权限更大,力度更大。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中提及,“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表明这一机构地位居于各分行业监管者之上;“大发审委”是之前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合并而来,加之其明显不同以往的发审风格,也足以表明这一机构的分量。
虽然由于这些监管变化发生的比较集中,并且在市场上营造了一些紧张气氛,但是针对当前金融形势,还应充分认识和意识到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加强和优化监管,提升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这是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原则,是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让金融更好地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的必要之举。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