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23:17:57 来源:互联网
电力交易是电力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于2009年在全国首批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安徽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以“电力市场化交易”驱动电改,在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用能成本、提升市场活力等方面成效显著。2014年国内首个大用户直接交易平台建成投运,2016年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到2017年安徽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成立、交易规模达550亿千瓦时,作为电改重要标志的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安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全省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电力交易规模逐年扩大
改革初探,双边先行
2009年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批准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全国首批电力直接交易试点。2010年5月10日,两家公司在合肥签署双边交易合同,安徽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其后几年,安徽加快构建有效的市场结构,持续出台电力改革文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体系,直接交易成交电量稳步提升。从2010年的13.8亿千瓦时到2012年14.1亿千瓦时,再到2013年22.9亿千瓦时,累计完成65.2亿千瓦时直接交易电量,共为省内用电企业节省购电成本1.55亿元,安徽省电力市场建设逐渐驶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全省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电力交易规模逐年扩大
深化发展,平台加持
2014年4月,经过近100天紧张的建设与调试,国内首个电力直接交易平台在安徽上线运行。当天,省内铜陵有色、奇瑞汽车、马钢股份(600808,股吧)、宣城海螺水泥(600585,股吧)、宁国海螺水泥5家电力用户,神皖发电集团、皖能铜陵、华电芜湖等18家发电企业,通过平台进行了直接交易。其中,双边交易成交电量46.6亿千瓦时,集中交易成交电量5.4亿千瓦时,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直接交易市场,共节约购电成本1.37亿元。
到2015年,直接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共有76家电力用户和20家发电企业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开展了直接交易,直接交易电量达到178.1亿千瓦时,共节约购电成本约6.18亿元。电力直接交易平台的建设推进了电力市场化的进程,交易效率的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安徽电力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016年,安徽电力市场建设突飞猛进,输配电价体系全国首家批复执行,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揭牌成立。6月底,成功组织了2016年度电力直接交易工作。马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等261家电力用户与皖能合肥、神皖安庆、华电芜湖等25家发电企业,通过电力交易平台达成直接交易电量394亿千瓦时,约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3%,减少购电成本约31.4亿元。直接交易规模较2015年翻了一番,用电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43%,改革受益面显著扩大,有效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
全省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电力交易规模逐年扩大
完善规则,健全市场
2016年11月23日,安徽省能源局与华东能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的通知》(皖能源电力〔2016〕77号)和《关于印发〈安徽省电力直接交易规则〉和〈安徽省电力市场交易主体准入退出实施细则〉的通知》(皖能源电力〔2016〕78号),由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交易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等各方13名代表组成的安徽省电力市场管理委员,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推进市场建设和运营的协商机制。并在市场准入、交易机制、结算机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安徽省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与交易规则的颁布,标志着安徽电力直接交易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电力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安徽直接交易市场主体数量爆发式增长。售电公司作为新的市场主体,首次引入安徽市场。到目前为止,共准入电力用户3928家,售电公司138家、发电企业25家,体现出较高的市场开放程度。
2017年度,在年度交易的基础上,安徽电力市场开展了月度集中直接交易,将交易周期缩短至月度,实现对年度直接交易的有益补充。全省直接交易电量规模扩大到550亿千瓦时,其中年度双边直接交易规模400亿千瓦时,年度集中直接交易规模100亿千瓦时,月度集中直接交易规模50亿千瓦时。总规模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40%,约占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0%,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36亿元。
随着电力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大批省内企业在电力市场交易中获益,售电公司迅速成长,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充分,电力直接交易已成为推进我省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降低电力用户用能成本的重要举措。同时,在直接交易开展过程中,我省电力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快速增长,电力市场体系不断趋于完善,为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