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9 21:12:58 来源:CHINAFT整合
2016下半年,国有四大银行出于风险考虑逐步退出国内交易场所行业。在各地相继出台交易场所监管制度框架,清算所也逢时频频露头。
1、清算所何方有未来?
近两年来,国内交易场所行业形势巨变,面对部分交易场所在设立和交易活动中持续出现违法违规问题以及不断爆发的系统风险。
各地金融办均陆续修改现有交易场所管理办法,部分省份下发监管通知,要求地方交易场所须统一对接由当地政府主导设立的第三方清算中心,以保证交易数据的统一监管与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
2016下半年,国有四大银行出于风险考虑逐步退出国内交易场所行业。在各地相继出台交易场所监管制度框架,清算中心也逢时频频露头。
从现有已知的清算中心(所)名单来看,大部分成立时间均集中于2016年,且于当年下半年动作不断,各地政府、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交易所纷纷参资入股,而清算中心在强政策属性的文交市场内,更多扮演着监管合规进程之下缓冲地带一角色,其市场空间与政策背书程度直接相关。
之后部分地区因清算机构覆盖不足、公信力存疑,交易所动力不足等等问题迟迟无法推进。
2017年时值交易场所最强监管年,交易所及其业务机构或面临大量“关停并转”,文交所这块被各方相中的“大蛋糕” 也面临业务急剧缩量的窘境。
对此,多数人疑惑:清算中心是不是将面临“裸泳”?整顿当下,未来各地的清算业务是不是会变成“鸡肋”?
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清算中心(所)并不如外人想想的光鲜,身处清算领域的清算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难在市场环境,“赌场”(行业内对国内合规性不足的交易场所的通称)赚快钱的思路,没几个想正经做事,想接入清算中心的不多。
小的交易场所只想通过清算中心借用银行通道,大的交易场所则过于强势“牛的很”,核心数据不愿打开,关联利益,利益绑定太深。
二难在名不正言不顺,清算中心彷如雨后春笋,部分“赌场”老板也借机参股设立清算中心,且能力大的可以贴个国资牌。
部分清算中心没支付牌照,却做着支付的活,对于整个想长久健康发展的清算所行业而言,这便是赤果果的灰色地带。
没支付牌照的清算所做着国内交易场所的生意,发着交易场所的财,为了盈利底线与节操便没了保障。
三难,难在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清算中心配套基建的软件太烧钱,收入进账却不可控,同时因为本身是企业属性不是政府行政机关,要考虑营收要兼顾财务报表,企业不图赚钱逻辑不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四难,难在独木难支,政策空间有限。清算中心对地方政策影响力有限,地方金融办也难以给予实质支撑,一些清算所除了成为金融办工作报告的写作素材外,难有建树。
3、整顿实则加快“统一清算”
在国内交易场所行业推动设立,统一监管标准一直是监管层和市场主体共有的发展路径规划。
文交所行业的大热及现实政策缺位,是2016年各地清算中心成立一个重要的行业因素。
据文交在线获悉,2013年初,当时国内大宗商品电子市场在经历一年多整顿,此次清理整顿中,山东省30多家交易场所中共保留下10家。
之后大宗市场变渐渐进入恢复期,而清算业务也就此取得了逐步推进。
在彼时耗时一年半的交易场所清整行动收尾时,监管层在规范国内商品市场新秩序时曾提出:商品市场的场外市场建设重点应放在“统一监管标准”和“增加市场透明度”上。
而在“统一监管标准”方面,实现场外市场“统一结算清算”是监管层和期交所设想的建设路径之一。
业内人士对文交在线表示:
现货行业在一定层面可参考期货市场的发展路径,而从当下的政策环境来看,同类型交易场所的合并将是一个大的趋势。
其更指虽然交易场所的类别不会减少,但是从数量上说可能会大量减少。对于清算所(中心)的客户数量也必定随之大幅度减少。
数量减少是否代表着结算业务的缩水目前尚不能下定论,如果整顿后各类型交易场所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能够有个长足的发展,那么结算中心依旧是能够维持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于何时能进一步推进“统一结算清算”的思路,该人士表示:此前,多数交易平台的资金或多或少都是存在问题的,而统一接入会给“获取利益”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不少平台都寻求政策的庇护,努力为自己找到更多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做背书。而历经“九死一生”被保留下来的交易场所,之后都将被纳入统一监管结算体系。
从某一层面来说,本次大力度的监管动作实则加快推进了“统一清算”的步伐,进一步说明在“统一监管标准”方面,“统一结算清算”一直是监管层和行业各方设想的建设路径之一。
来源:CHINAFT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