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来源: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迎接这场竞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物流市场大国的中国正在顺势而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供应链的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提现代供应链,供应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接受现代物流报《首席供应链官》专刊记者采访时如是指出。 2016年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智慧供应链”列入三大行动;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十七个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日前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供应链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现代供应链 当下中国企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供应链。 现代供应链与当前生产组织方式相匹配。中国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靠需求驱动,通过扩大需求规模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蔡进认为,而现代供应链则是从供给侧出发,以供给驱动为立足点,在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以此拉动经济发展。两种模式的着眼点不同。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现代供应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意见》强调的供应链创新,与我国注重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合。十九大报告中现代供应链的提出,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蔡进表示,而且现代供应链要实现的目标,也不局限于传统供应链对现有存量的降本提效,由此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供应链创新发展,改造供给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现代供应链把供应链创新发展引向宏观。长期以来,供应链是一个微观层面的管理概念,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虽然起步于企业微观的经营组织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供应链已经从微观走向宏观。“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蔡进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人类的互联互通;而实现互联互通,供应链是最基本的支撑力量,这将供应链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的宏观层面。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在供应链前加上的“现代”两字,赋予我国供应链创新与实践显著的时代特征。 蔡进特别指出,《意见》的发布,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十九大报告有关现代供应链的表述,这两者基本形成了我国供应链宏观体系。这个体系定位非常清晰:一是,发展与创新现代供应链是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二是,发展与创新现代供应链,是为了企业降本提效,更是为了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现代供应链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生产和流通组织形态创新的根本途径之一。四是,现代供应链应该不仅局限于微观层面的创新,更应着眼于宏面供应链的发展,两者要有机结合。 《意见》强调供应链创新,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中国要在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优化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进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这需要深刻理解与把握供应链创新。蔡进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要把握供应链创新与的基本理念。蔡进指出,发展供应链是为了实现互联互通,所以供应链的基本理念是“包容、开放、共享”。既然是互联互通,就必须要包容;既然是互联互通,就必须要开放的;既然是互联互通,彼此之间就一定是共享的,而不仅仅是竞争的。如果说彼此之间仅仅是竞争,没有合作和共享,就不可能形成供应链,推动互联互通的发展。 因此,供应链要摒弃单一的竞争理念,提倡包容、开放和共享的理念,而且顺序不能变:不包容就没法开放,不开放就无法共享。“不过,供应链摒弃竞争,并不是说现在就没有竞争了。”蔡进解释说,而竞争之后的结果是推动包容、开放、共享的程度更加深入,范围更加广阔、水平更加提升。 二是要把握供应链创新的关键。蔡进告诉记者,供应链创新的关键在于整合和优化。通过供应链去整合资源,包括客户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流资源等。 整合资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有资源,而是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分享,这也是关键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供应链中谁拥有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使用资源,是不是实现了共享。但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形成有机的整体,是要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是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包括布局的优化、资源的优化、流程的优化等等。通过整合和优化,使得互联互通更加具有效率,更加具有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的眼光,不能只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最终目标应该是要实现供应链所有环节的互利共赢,唯此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才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要把握的是供应链创新的核心。蔡进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关键就在于不协同。如果产业之间不协同,产业彼此之间就会产生结构上失衡,就会形成产能过剩。供应链协同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运行层面的协同,二是管理层面的协同,三是战略层面的协同。 四是要把握住供应链创新的基本目标。传统的规模速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在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该向经济发展质量要效益和效率。 蔡进表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首先要降低成本。从宏面层面上看,成本主要由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三个方面构成。长期来看,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是不可逆转的,因此,降成本的使命就落在物流的肩上。 对于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物流成本,各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2016年8月份出台了《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降低成本的实现条件和根本途径。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不过,蔡进指出,经济结构的优化是有边界的,服务业在GDP的比例需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比例,因而通过经济结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也会有边界。第二,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为营造良好的物流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成效明显。第三,创新与发展供应链。《意见》提出,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是降成本的实现条件和根本途径。而且这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与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降低物流成本必然走向供应链创新。”蔡进表示,目前单个企业很难把物流成本降下来,需要依靠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的方式。但是,通过这种途径来降低物流成本,应秉承适度的原则——要保证供应链能够有序、敏捷、高效运行。 五是要把握住供应链创新基本趋势和方向。“这就是智慧化和智能化。”蔡进指出,供应链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产业和产业之间,发展到全球供应链的时候,还是用传统技术、传统的装备、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可能实现供应链创新。这必须用先进技术的手段,用新的技术去创新供应链模式,才能适应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发展,包括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 所以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化、智能化。这就必须要和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与人工智能、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一起来推动提升供应链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六是要把握住供应链创新的本质特征。在“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正处在“高成本、高增长”向“低成本、中高增长”转变的关键阶段。这需要告别过多依靠资源要素的高投入、高能耗,换来高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依靠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发展供应链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不是现有利润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在当今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供应链价值创造的本质一定要体现出来。”蔡进强调指出,而如今部分(移动)互联网平台,更多关注的是需求侧——只是整合现有需求,将现有的需求从线下转向线下,并没有扩大原有的需求。 蔡进表示,创造价值,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和供应链创新相融合,通过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资源,创造新的价值。供应链的本质就是创新供给体系,优化供给质量,发展现代供应链必然要以供给侧驱动,完善供给体系,创新有效供给,为老百姓创造新的消费空间,从而创造新价值、新财富、新动能。
▋六个方面把握供应链创新与发展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