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专家 > 专家文库

胡俞越:建议有针对性推出区域性品种

2016-10-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教授924日建议,根据国际投资者特点,建议推出相应的特色性、区域性品种,以增强期货交易所的影响力,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逐步建立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例如,我国期货交易所可以有针对性的推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品种。

他在出席“2016北京大学金融衍生品与期货研修班(16)开学典礼”时表示,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是逐步建立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战略手段。当前,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部分期货品种国际影响力正逐步提升,例如铜、豆粕、豆油、橡胶等品种正逐步走出“影子价格”的怪圈,与境外交易市场对应品种双向引导作用正逐步增强。我国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品种如铁矿石、PTA等,其国际定价能力正逐步凸显,其中,郑商所的PTA期货已然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定价基准,大商所的铁矿石、上期所的铜等期货品种也越来越显现出国际影响力。而中国期货市场内向性直接制约了这些品种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只有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将这些品种打造成为国际化品种,才有可能切实提高相关品种的全球辐射力,进而提高我国大宗商品的话语权。

就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而言,胡俞越建议,首先要推动交易所体制改革,打造国际化综合服务平台。他说,我国期货交易所应发挥后发优势,直接学习和借鉴国外期货交易所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避免犯错,使我国期货市场的试错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后发优势也为发挥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优势提供了基础。改革期货交易所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明确期货交易所的市场主体地位,让交易所这个市场的核心部分成为真正的交易所,尽快启动交易所公司制改革,并尽快完成上市,成为竞争性、商业性的公众交易所。否则市场一旦全面开放,现行的期货交易所体制将不堪一击。

其次,稳步推进品种国际化,夯实期货市场国际化基础。我国要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建立区域性定价中心,必然要伴随着期货品种的国际化,期货品种的国际化是整个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核心。目前我国期货品种上市早晚不同、成熟程度迥异,因此国际化品种的选择和国际化的方式应适应期货品种的特性,不应遵循定律。

胡俞越建议,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品种,以增强期货交易所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化步伐。还可以积极探索与境外市场进行产品互挂,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降低品种国际化的操作成本。

最后,投资者国际化应循序渐进,引进来协同走出去。包括投资者借力期货公司走出去:期货公司通过收购、新设等多种方式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国内投资者借助期货公司渠道走出去,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等。以及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丰富国内投资者结构,增强期货市场承载力,加强期货市场深度。同时,打造“既懂现货又懂期货”、“既懂场内又懂场外”、“既懂商品又懂金融”、“既懂境内又懂境外”、“既懂风险管理又懂财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