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来源:互联网
8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资料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9,比6月下降0.1,微低于临界点,落入景气收缩区间;与此同时,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则录得50.6,较6月上涨2,这也是财新PMI自2015年2月以来首次录得增长。PMI的民间数据与官方数据出现分歧这并不是第一次,但却很少出现官方数据低而民间数据高的情况,而随着PPI数据的出炉,给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一个很好的补充。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由前一月下降0.2%转为上涨0.2%。同时,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整体优于市场预期。
工业运行改善
数据持续回暖显示出中国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渐推进,工业经济正在触底企稳。PPI同比降幅收窄至1.7%,采掘业原材料和加工工业通缩均有缓解,显示出中国工业部门运行状况有所改善。
其实官方PMI与民间PMI数据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样本的不同,一直以来,民间PMI更多地被视为中小企业活力的温度计,而官方PMI则被视为大型国企、央企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此次两个数据反常地出现「民高官低」的情况,也许可以理解为供给侧改革开始发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的征兆。
自中国经济增速告别超高速进入中高速的过程中,大中型国企及央企由于自身规模效应、信贷便利及政策倾斜等因素,对抗经济下行压力的能力一直远远优于中小型企业,这直接在近些年的PMI数据上有所体现,那就是官方PMI和财新PMI长期呈现「官高民低」的状态。
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差,经营条件苛刻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跨过的一个障碍,因为虽然央企和国企贡献了较大的利润,但中小企业则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并代表着更强的活力。而7月PMI指数的反常态则令持续几年的状况有了些许的改观。
PPI指数环比上涨显示出工业回暖带来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而这改善了行业预期,价格上涨带动经营环境和经营行为的改善,中小型企业由此直接受益。相比之下,大中型央企很多还在受制于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压力之下,也就自然难从行业气氛的变化中直接受益了。
消费投资放缓
工业经济有所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再无后顾之忧,恰恰相反,此前中国经济进入L形走势的论断逐渐得到了业界的认同,经济下行压力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将长期存在基本成为了市场共识。从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外部环境没有明显改观,需求难以改善,企业补库存的行为也许将随之进入尾声;整个社会房地产市场将阶段性见顶,这也会影响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此外,民间投资增速仍在下滑,这意味着在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现状下,只能通过提高政府主导投资增速,实现总需求的平稳。
政策效应减退
在短期内,由于一季度的刺激政策效应减退,这会直接造成经济下行动能的上升,因此可以预计政府在近期会在稳增长层面加大力度。而7月财新PMI的大幅反弹也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灵活性和易传导性而带来了一定的误差。财政刺激的加码直接反映在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但国企央企却由于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限制而并没有收到太多影响,而这样通过国家短期政策刺激带来的反弹并不能证明经济已经企稳,随着去产能和去库存的不断深入,企业仍将不断面临考验。
推进结构转型
实际上在年内和未来的一两年里,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仍将是政府需要同步推进的两个重要方向,既不能令经济增长失速,又不能令经济结构转型夭折,但由于两者在很多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冲突,所以这段时期内,也必然是一个政府不断修正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经济增长上,也就必然会有所起伏。
中国7月的经济数据虽然略有好转,但只要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未能见到实效,就不能确定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实际上眼下的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处在一个「探底」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