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在过去的许多期文章中,笔者都曾指出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最大的参与者,但却在大宗商品的定价环节中始终处于与市场规模不匹配的弱势地位。今周藉着中国贸易数据反弹的新闻,再次讨论中国对环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
自2015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都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纽约时报》在今年1月的一篇文章中以《中国大宗商品需求锐减刺痛全球》为题,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令诸多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承受压力。该文章列举了智利、印度、澳洲等国家在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背离商品实际价格和需求情况而不断大幅扩产的景象,并将其归结为他们赌中国消化大宗商品的胃口只增不减。
中国角色吃重 价格波动加剧
必须承认,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巨量的大宗商品需求,令不少国家和企业依靠贷款积极扩大大宗商品生产业务以满足中国日益增大的胃口。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率上升,企业偿债压力逐渐增大,许多大宗商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大生产力度才能维持正常运营;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恰恰开始放缓,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期,降低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这就导致大宗商品供应过剩和价格下滑的现象愈演愈烈,曾经行之有效的贷款扩产模式被蒙上阴影。
更可怕的是,一些如加拿大油砂田和西非铁矿石这样在经济最景气的时候做出巨额投资决定的大型专案才刚开始运行,面对巨大的成本投入,企业不可能因为价格下跌就简单地把项目停掉,因此过剩的产能势必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化。
大宗商品从来都是经济的晴雨表,其繁荣和萧条与全球经济氛围同起同落,中国的参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但却令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远超以往。通过几组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以原油为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原油消费直线上升,从2003年的每天550万桶,到2007年的每天750万桶,中国在当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而需求的增加必然推升价格,油价在截至2007年底的5年间,急升了近3倍。其他大宗商品也如是,以2007年为结点,5年间全球铜价涨了2倍,锌价翻一番,而中国正是这些商品的主要进口国。
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正是因为中国经济所受影响较小并持续购入大宗商品,才使得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跌幅有限,甚至一些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也由于中国购入大宗商品所注入的现金而得到蓬勃发展。
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形势开始发生变化。2015年是自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来,大宗商品价格表现最糟糕的一年。镍、铁矿石、钯、铂、铜的价格全线下降25%或更多,油价跌逾60%,就连玉米、燕麦和小麦的价格都受重挫。到今年初,油价跌至十多年低位,每桶才30美元出头。上述种种足以说明,中国在大宗商品领域所具备的能力和能量。
中国需求量稳 进口规模略增
不过,就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片哀声之时,中国公布的3月份贸易数据,似乎带给市场意料之外的一些好消息。中国海关数据显示,3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1.5%,前值为减少25.4%;3月进口同比下滑7.6%,前值为减少13.8%,降幅明显缩窄。3月贸易数据结束了中国出口连续8个月的跌势。
中国发布最新贸易数据后,LME铜价涨幅扩大逾1.8%。从分类进口数据来看,中国3月份铜进口同比升39%;大豆进口同比增36%;原油进口同比增13%;铁矿石进口同比增4.3%。虽然进口额增长有一定去年低基数因素的影响,但大宗商品依然成为中国3月进口数据中的亮点,和出口数据一起在短期内给了持续低迷的大宗商品市场一个相对有力的支撑。
有相关统计机构也对今年接下来的中国进出口数据及大宗商品走势持较乐观的看法。因为根据其掌握的统计资料显示,2015至2016年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十分稳定,大宗商品的实际进口规模甚至还略有增长,进口数据下滑的主因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但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逐渐贴近生产成本,在未来可见一段时间里,即使其价格不会明显反弹,但继续下跌的空间也将十分有限。
最坏时刻过去 保持缓慢增长
而今年中国经济固然很难超预期增长,但同样也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相对稳定,这就要求大宗商品的需求仍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因此可预计中国今年的进出口数据和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将保持平稳缓慢增长的态势。实际上,踏入3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开始明显上涨,布兰特油价涨9.8%,DCE铁矿石涨价4.4%,LME铜上涨3.3%。这些也都从另一个方向预示着中国进出口数据和大宗商品市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从根本上讲,大宗商品走势很难摆脱与经济景气的高度相关,因此,只有经济基本面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才能持续反弹。价格触底固然是支撑大宗商品市场回暖的一个因素,但如果不能解决从金属到原油等大宗商品全面供应过剩的局面,大宗商品市场仍很难再次回到长期上升通道中去。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