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来源: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6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以下统称三部门)大力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以下简称农担)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农担体系已初步建成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国农担体系和政策框架初步建立
全国农担体系建立发展以来,三部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机构框架,着力完善政策制度,目前全国农担体系已初步建成。
搭建机构框架。按照“紧密可控”的建设思路,全国农担体系由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农担公司)和省级农担公司(以下简称省级公司)组成,市县级农担机构原则上以省级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的形式组建。中央层面,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5月,国家农担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主要面向省级公司提供再担保、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服务,不开展直接担保业务。省级层面,33家省级公司陆续成立,目前(截至2020年年底,下同),共设立专职分支机构924家,同时与地方政府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设立660家业务网点,对全国县域业务覆盖率达到94%以上。
完善管理机制。三部门成立全国农担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国农担工作、研究提出政策措施等。2017年5月,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40号),明确要求确保省级公司法人、业务、财务、考核、管理“五独立”,暂时采取挂靠方式组建的省级公司,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从母公司脱钩。2018年,三部门及时召开全国农担工作视频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严明纪律、明晰责任、提出要求,推动农担政策落实和业务加快发展。2020年4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财农〔2020〕15号),进一步要求各级农担公司要牢牢把握全国农担体系的政策性定位,强调省级财政部门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确保省级公司“五独立”,稳步做大业务规模。不断健全农担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层层落实农担工作责任。
健全政策体系。为确保农担体系发挥好政策性作用,三部门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担保业务占比不得低于总担保规模的70%。对农担业务实行“双控”管理:一是将业务范围限定为农林牧渔生产、农田建设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二是限定单户在保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其中政策性业务占比不得低于70%,将政策性业务单户限额统一为“10万-300万元”。
加大财政支持。2016-2018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相关资金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各级农担公司的注资。目前,全国农担体系资本金总额794.07亿元,其中国家农担公司150亿元,省级公司644.07亿元。同时,考虑到农担业务地处农村,区域广、规模小、成本高,中央财政对各地政策性担保业务给予持续性支持:一是给予担保费用补助,支持省级公司降低担保费率和农业融资成本。二是进行业务奖补,支持省级公司提高风险代偿能力。
加强风控管理。一是加强风险防控。始终强调各级农担公司要加强风险防控意识,督促指导省级公司发挥专注、专业优势,破解农业风险甄别难题,将代偿率控制在3%以内,压实风险防控责任。二是加强绩效管理。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对国家农担公司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推动公司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坚持政策性职能定位,发挥好体系内服务作用。加强对省级农担工作的绩效评价,在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性导向,突出放大倍数、“双控”政策执行、风险防控等核心指标,评价结果与中央财政补奖资金挂钩,切实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
二、强化政策定位,全国农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过各级财政、农业农村、银保监等部门及农担公司的共同努力,全国农担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缓解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就业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业务规模加快发展。全国农担从最初边组建边开展业务,到全力推进业务发展,已进入快车道。2017-2020年,全国农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91%。目前,全国农担在保余额2117.98亿元,放大倍数3.4倍,政策性职能逐步发挥。2020年,全国农担共新增1919.9亿元,是2019年同期的1.81倍。其中,18个省份放大倍数超过3倍,1141个县级行政区累计担保余额超过1亿元。
风险防控总体良好。通过政策限定和督促指导,多数农担公司强化了风险防控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融入风控因素,总体实现了风险可控。全国农担平均代偿率连续四年低于2%,远低于融资担保行业平均水平。
政策定位有效体现。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明确“双控”要求等,推动了省级公司专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致力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进入政策定位准、业务推进快、风险防控好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农业贷款可得性和政策普惠性。省级公司新增担保基本为农业项目,全国农担平均单笔金额28.28万元,累计担保133.9万个,在保74.9万个,其中10万-300万元的政策性业务规模占比达90.9%。
协同效应明显发挥。一是降低了融资成本。通过降低担保费率和加强银担合作,农担项目综合融资成本基本控制在8%以下,较当地农村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明显;银行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农业获得银行贷款更容易、更便捷。二是创新了支农机制。农担是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的重大创新,各地结合财政支农重点任务,不断创新担保模式,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支持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中,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2018年至今,农担粮食种植累计担保达710亿元,生猪达190亿元。三是推动了脱贫攻坚。各地将农担作为重要融资政策工具,与脱贫攻坚政策统筹实施,对脱贫县的业务覆盖率达96%,取得了良好的产业扶贫效益。目前,农担累计支持国家级、省级脱贫县63.6万个项目,担保金额1354亿元。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全国农担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