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中物财经

风险传染、银行间市场骤冷及防范化解政策

2024-10-11 来源: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16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性任务,地方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风险传递共振等是当前的重要金融风险,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与难点。“IMI财经观察”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风险传染、银行间市场骤冷及防范化解政策——基于金融网络模型视角

摘要:银行间市场的局部风险,可能经由借贷网络蔓延为全局性风险。本文构建基于银行间借贷博弈的金融网络模型,发现风险传染会导致银行间市场出现多重借贷均衡。在均衡跳跃的临界点处,流动性冲击发生概率的微小增加,会导致银行间市场借贷规模大幅下降。这一机制可以解释金融危机中银行间市场骤冷现象。本文进一步研究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监管、窗口指导等政策,结果表明,抵押品注入有助于缓解风险传染影响,流动性注入有助于提高借贷金额,流动性监管和窗口指导服务于市场均衡转换和避免硬着陆。

0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银行间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稳定健康运行对于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银行间市场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十分有助于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行间市场骤冷是指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突然大幅下降甚至交易趋于停滞的现象。国际国内金融实践表明,市场骤冷问题会严重危害银行间市场稳定。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部分银行的次级债务问题通过银行间借贷网络传染到整个市场,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大幅萎缩,稍长期限的银行间借贷近乎消失,呈现典型的骤冷现象。 银行间市场骤冷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导致金融危机被快速放大,最终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Gorton and Metrick,2012)。在我国,2019年5月包商银行事件后,银行间市场也部分呈现骤冷特征。大量银行间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小银行从该市场获得的融资规模骤降。在此背景下,研究银行间市场骤冷的产生机制,提供防范化解市场骤冷问题的政策建议,对于维护银行间市场稳定,化解银行间市场重大风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构建基于银行间借贷博弈的金融网络模型,从风险传染角度解释银行间市场的骤冷现象并提出相应防范化解政策。模型中,银行相互进行抵押借贷。每家银行都面临独立的流动性冲击,这一流动性冲击可能在银行间相互传染。给定借贷网络结构,银行内生决定借贷合同。本文发现,风险传染将带来银行借贷规模多重均衡。

银行间市场骤冷来源于多重借贷均衡间的跳跃。传染性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间借贷决策同时存在多个借贷均衡。在高额借贷均衡中,银行选择较高的借贷金额,系统传染性风险较强,但银行投资规模和收益也较大。反之在低额借贷均衡中,银行选择较低的借贷金额,系统传染性风险较低,但银行投资规模和收益也较小。当外部因素使流动性冲击概率超过阈值,银行会自发进入较为安全的借贷均衡。新借贷均衡下,银行用相同抵押品借入更少资金,投资减少但传染风险降低。银行间市场自发从繁荣向萧条转变,亦即市场骤冷。换言之,在均衡跳跃的临界点处,流动性冲击微小增加导致银行间借贷规模大幅降低、市场骤冷。这一市场骤冷背后的机制与多重均衡及均衡跳跃密切相关。 如无多重均衡和均衡跳跃,尽管流动性冲击也可影响银行借贷决策,但借贷变化将连续而非突变。风险传染的存在使得流动性冲击变化诱发均衡跳跃,导致借贷金额突变、市场骤冷。

为有效干预银行间市场骤冷,有关审慎部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积极调整市场中的抵押品和现金。抵押品通过降低对手方违约影响来降低破产风险传染。用相同价值的抵押品置换现金,将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从而在流动性冲击概率较高时提高最优均衡借贷金额;但现金减少使融资金额上限降低,在流动性冲击概率较小时限制银行拆借,降低投资收益。因此抵押品和现金的最优组合是政策干预银行间市场应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关审慎部门应当比较最优抵押品现金组合与银行初始禀赋,以决定采取抵押品注入或流动性注入政策用于干预银行间市场骤冷。

流动性监管等监管政策及窗口指导政策也可防范银行间市场骤冷。流动性监管政策要求银行持有更大比例现金,高额借贷均衡下银行自发持有现金比例低,因而收益降幅大。低额借贷均衡下银行自发持有的现金比例高,因而受到影响更小。因此,流动性监管政策使银行自发选择低额借贷均衡,更加注重防范风险传染。窗口指导政策同样服务于市场均衡转换,通过调节银行投资收益动机和传染性防范动机,避免市场出现破坏性的均衡跳跃和硬着陆现象。

本文主要贡献如下。一方面,本文基于金融网络模型提出银行间市场骤冷背后的新机制。在原有网络模型基础上将借贷合同内生化,分析多银行在考虑传染性风险前提下展开银行间借贷决策的一般性规律。本文指出,传染性风险导致银行间市场存在多重均衡,负面冲击导致借贷均衡发生跳跃,市场规模突变。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和市场骤冷。另一方面,基于传染性风险对银行借贷决策的影响,本文为风险防范化解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指出在风险较大时央行向市场投放抵押品的重要性。本文还基于改善银行间借贷均衡结果视角重新审视流动性监管与窗口指导政策。本文为防范化解银行间市场骤冷提供了丰富的政策选择。

 

 

 

02

文献综述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银行间市场骤冷现象。Gorton and Metrick (2012)利用次贷危机前后的美国银行间市场数据,指出银行间市场存在骤冷现象。Liu (2016)基于全局博弈模型研究银行间市场骤冷。该文认为,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上升将导致更多银行面临流动性短缺,从而影响债权人信息造成更大的挤兑问题。这将进一步导致银行间市场骤冷。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提出导致银行间市场骤冷的一个全新机制———风险传染。本文指出,风险传染将导致银行间借贷出现多重均衡,流动性冲击概率的微小增加可以导致银行间市场借贷规模的大幅下降。 基于这一新机制,本文还详细讨论了若干防范化解政策在遏制市场骤冷方面的作用机理。

第二个领域是金融风险传染。一批重要的理论文章基于金融网络模型研究风险传染,如Allen and Gale (2000) ,Acemoglu et al. (2015)和Erol and Vohra (2022)等。另一些文章则提供金融风险传染性的度量方法(宫晓莉和熊熊,2020;杨子晖等,2018,2022)。本文在 Acemoglu et al. (2015)的基础上,强调网络中风险传染带来银行借贷决策的多重均衡。内生借贷合同使得本文模型能够解释借贷市场如何自发形成繁荣或萧条状态。

第三个领域是系统性风险的应对研究对于如何应对系统性风险,冯超和王银(2015)认为应当构建多期结算支付体系。方意和黄丽灵(2019)指出窗口指导有助于实现银行间合作。Gorton and He (2023)建议央行通过干预MBS等风险资产与国债的比例实现政策目的。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从控制传染性风险角度,建议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调节市场中国债等抵押品与现金的比例调节银行的行为,并基于此重新阐释在文献中被广泛讨论的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监管和窗口指导政策在改善银行间借贷均衡结果、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的意义。

 

 

 

03

基础模型


(一)银行禀赋和流动性冲击

本文建立一个三期模型(0,1,2期)。经济中存在N家银行,每家银行在第0期时拥有相同数量和类型的抵押品c和相同数量的现金m。在第0期时,每家银行都拥有一个同质的长期投资项目。项目在第0期投入,第2期产出,产出函数为线性且无失败风险。

第1期,每家银行都以一定概率遭遇流动性冲击,一定数量的储户要求支取存款。此外,本文还假设第1期银行无法在市场中出售或抵押第0期投资的长期项目,以此进一步聚焦流动性短缺问题及流动性冲击通过银行借贷网络的传染。

(二)银行间借贷和抵押品

参照Acemoglu et al. (2015)的模型设定,假设银行在第0期无法使用自己的现金投资项目,因此有动机在银行间借贷。常见的解释是银行的投资机会与现金流动性出现错配,即当银行具有投资机会时,其账面上缺乏足够现金,只能通过向其他银行贷款来完成投资。而当其账面上拥有足够现金时,投资机会则在其他银行处,该银行选择将现金借出。由此银行间相互借贷就形成银行间市场的借贷网络。

为研究抵押品在银行间借贷中的作用,假设银行在第0期不能直接出售抵押品而只能将之用于抵押借贷,因此银行将使用其所有抵押品以便获得更优的贷款合同。为突出抵押品功能,假设银行间借贷中的抵押品没有价格波动风险。此假设与我国银行间回购市场主要使用价格波动风险很低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而非次级债作为抵押品相一致。

(三)银行破产和还款问题

本文采用逆向归纳法来分析均衡,首先参照Acemoglu et al. (2015)的主要部分分析第1期银行面临的还款问题。 银行间贷款合同在第 1 期到期,银行按照合同规定偿还贷款。 第1期银行还将面临随机出现的流动性冲击,流动性冲击将导致银行间债权价值降低,进而引发银行破产和风险传染。假设在清算过程中,抵押品不被折价计算。

按照银行j在第1期时现金、抵押品和银行间债权价值的充足程度不同将还款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如果银行j资可抵债且现金充足,那么银行j使用现金按照合同约定还款;第二类,如果银行j资可抵债但现金不足,那么银行j还款包含现金和抵押品两个部分。现金不足以清偿的部分,银行j将用等价的抵押品抵充。此时,银行j仍能按照合同约定还款;第三类,银行j现金、抵押品和银行间债权价值之和仍不足,银行j无法清偿债务,面临破产。此时还款将包含银行j所有现金和抵押品。破产清算步骤如下,一旦破产发生,原本属于该银行的抵押品所有权立即转移到相关抵押贷款的对手方。因此如果抵押品价值低于应还贷款金额,则对手方至少可获得等同于抵押品价值的还款。抵押贷款的应还款扣除抵押品价值的剩余部分为银行剩余债务。破产清算第二步按优先顺序清偿剩余债务。其中储户待支取资金的优先级高于其他银行间贷款,因此破产银行应先清偿储户支取需求,再将剩余资产(如有)按债权比例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银行破产后首先使用抵押品偿付,随后将其扣除储户支取后的现金残值(如有)按照债权人拥有债权的比例分别偿还不同债权人。银行是风险中性的,因此每一笔贷款的期望偿还金额应当与无风险情况下相等。银行不破产必须满足其所有资产,包括银行间债权、现金、抵押品的总价值高于其债务和流动性冲击。

银行在第0期时期望的期末总资产应当为未破产时期末总资乘以未破产概率(因为破产后期末总资产为0)。银行在第0期通过选择银行间借贷合同优化其期望收益。银行收益等于期末总资产减去其初始禀赋,考虑到银行的初始禀赋固定且相同,在讨论银行决策时可以略去这一部分,以期末总资产的期望代替银行期望收益。

银行在第0期决策时需要对第1期流动性冲击、银行间还款及银行破产与否等问题做出合理预期。

需要指出的是,流动性冲击不仅影响银行自身,也影响其他银行。就银行自身而言,它面临的流动性冲击越大,该银行更可能破产。就其他银行而言,一家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冲击将影响该银行对其他银行的还款金额。而银行间还款金额大小实际上决定了银行间债权的价值。银行间债权价值越低,银行更可能破产。这也是流动性冲击在银行间市场传染的一个重要表征,即一家银行面临流动性冲击导致其他未受冲击银行破产,

事实上,Acemoglu et al. (2015)已较充分地讨论了银行在第1期的还款问题。但在其讨论中,银行间借贷合约是外生给定的。这与银行间借贷合约本应为银行自主决策结果的事实不符。因此下一章中,本文将基于此还款问题,应用逆向归纳法,进一步求解银行第0期内生决定借贷决策的均衡问题。

04

传染性和均衡跳跃


 

 

 

本章讨论银行第0期内生决定的借贷决策,以及金融网络传染性引起的借贷市场多重均衡和借贷均衡跳跃。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第0期通过做出合理的借贷决策使其获得最优的期望收益。这一期望收益的大小实际上取决于银行是否破产,以及其银行间债权的价值亦即其他银行第1期的偿付情况。换言之,银行第0期的借贷决策正是对第1期银行破产和还款问题做出理性预期后进行的。银行破产和还款问题已在上一章第三节中讨论,本章基于以上讨论,进一步内生化银行间借贷合同。

(一)借贷均衡

本章首先讨论银行第0期的借贷决策。

命题1(多重均衡):给定借贷网络结构和流动性冲击概率,第0期银行多重借贷均衡存在且处在风险传染的临界点处。在每个均衡中,任意银行i向银行j的借贷金额从均衡值发生偏移时,银行i的破产概率将大幅提高。

命题1证明银行间借贷市场多重均衡的存在并指出网络中风险的传导和反馈是造成多重均衡的原因。银行借贷决策需要平衡项目长期收益和破产风险。其中破产风险不仅来自银行自身可能遭遇的流动性冲击,也来自其他银行流动性冲击的传染。

给定个体流动性冲击概率,银行借贷决策可以同时存在多重均衡。例如同时存在高额借贷均衡和低额借贷均衡。在高额借贷均衡下,所有银行尽可能提高借款数量,借贷金额达到现金限制边界,且第1期所有银行不持有现金。由于银行手中有限的资产难以偿付相当规模的银行间债务,任何一家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冲击都可能导致所有银行破产此时银行间风险传染较为严重。反之在低额借贷均衡下,所有银行保持谨慎借贷。第 1期银行持有足量现金,即使所有其他银行都面临流动性冲击而贷款违约,该银行仍能偿付因为谨慎而非常有限的银行间债务。此时不存在银行间风险传染。下面说明市场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类均衡。

当系统处于高额借贷均衡时,如果一家银行偏离借贷均衡并减少借贷金额,项目产出降低;因为其他银行在高额借贷均衡中借款量较多,系统流动性依旧缺乏,传染性风险维持高位,减少借贷金额对银行有弊无益。银行同样无法增加借贷金额,因其已达现金限制边界。当系统处于低额借贷均衡时,如果一家银行偏离均衡并增加借贷金额,虽然项目产出增加,但由于均衡时借贷金额处于系统传染风险变动的临界点,增加借贷金额将大幅提升破产概率,增加借贷金额弊大于益。如果银行减少借贷金额,项目产出下降,而系统的流动性已足够充足,减少借贷金额无法继续降低系统传染性风险,减少借贷金额有弊无益。因此,银行间市场存在策略性互补效应,高额借贷均衡和低额借贷均衡同时存在。

策略性互补效应和多重均衡高度依赖于风险传染。如果没有风险传染,虽然银行借贷决策也考虑投资收益和破产风险,但其破产风险仅源于自身流动性问题而不受其他银行决策影响,银行将做出符合其投资收益和自身安全性的唯一最优借贷决策。正是由于存在风险传染,银行收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借贷金额,也取决于其他银行的借贷决策及其造成的传染性风险,才使得高额借贷均衡和低额借贷均衡等多重均衡同时存在。

银行借贷决策包含借贷金额和利率,两者均受抵押品数量影响。抵押品通过影响传染性风险进而影响银行借贷决策。当抵押品数量稀少,银行间市场的传染性风险较大,银行将倾向于谨慎借贷,银行借款量与抵押品的比例(抵押品折扣率)因而是内生决定的。下一节将具体讨论抵押品折扣率的变动。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讨论的多重均衡指在给定流动性冲击概率和网络结构下银行第0期借贷决策的多重均衡,即第0期同时存在借贷规模不同的均衡。而 Acemoglu et al (2015)等已有研究金融传染性的文献往往着重于在给定第0期银行借贷决策的前提下讨论第1期还款问题在不同给定网络结构或风险下的不同表现。因此,本文的讨论更为基础。如无特别指出,后文所简称的多重均衡均指命题1中银行第0期借贷决策多重均衡。

(二)均衡跳跃与市场骤冷

下面讨论在不同给定风险条件下银行借贷决策的变化。将多重借贷均衡中银行预期收益最高的均衡定义为最优借贷均衡,并假设现实中银行有充足经验使其自发从多重均衡中选择最优借贷均衡。最优借贷均衡在不同借贷均衡间跳跃将导致银行间市场借贷规模骤变。下面首先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均衡跳跃存在。随后本文选取一种典型的网络借贷结构,计算银行间市场借贷规模骤变的临界点。

命题2:在给定借贷网络结构中,最优借贷均衡满足以下条件:

(i)当流动性冲击概率→0,最优借贷均衡为高额借贷均衡。

(ii)当流动性冲击概率→1,最优借贷均衡为低额借贷均衡。

(iii)存在一个均衡跳跃的临界点,当流动性冲击概率高于该临界点时,最优借贷均衡从高额借贷均衡变为低额借贷均衡。

命题2证明均衡跳跃的存在性。当流动性冲击的概率很小时,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不是主导因素,银行会选择高额借贷均衡以尽可能提高项目产出。当流动性冲击的概率很大时,风险传染成为决定性因素,银行会选择低额借贷均衡以保证系统流动性充足,降低系统传染性风险。随着流动性冲击概率从小到大变化,最优借贷均衡从高额借贷均衡变为低额借贷均衡。因此,一定存在一个均衡跳跃的阈值风险。如果风险超过值,银行将自发从高借贷、高投资、高传染的借贷均衡转向低借贷、低投资、低传染的借贷均衡。这为金融危机中银行间市场骤冷提供解释。

由流动性冲击概率变化诱发的银行间市场均衡跳跃产生市场骤冷现象。当流动性冲击概率略微增大并越过临界值,银行间市场借贷规模和经济产出将大幅下降,因为更高的流动性冲击概率将增强银行避免传染的动机。当这一动机超越投资收益动机后,银行会自发转向低额借贷均衡,借贷和投资金额骤降。如果没有多重均衡和均衡跳跃,尽管流动性冲击也可能影响银行的借贷决策,但借贷决策的变化将是连续的。因此,复杂借贷结构带来的多重均衡和均衡跳跃会导致市场骤冷。

为进一步研究风险阈值的大小以及均衡跳跃与抵押品间的解析关系,本文选取一种典型的网络借贷结构进行计算。假设经济中存在两家相同的银行,银行间存在相互的借贷关系。因为每家银行的禀赋和借贷关系完全相同,为便于计算,本文只研究完全对称的借贷均衡。

图1展示了各借贷均衡中银行收益和借贷金额随风险变化的趋势。左图显示,给定流动性冲击概率,银行的借贷决策存在三重借贷均衡(高额对应黑色曲线,中额对应深灰曲线,低额对应浅灰曲线)。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较小,三个借贷均衡都存在,且银行在高额借贷均衡下收益最高(黑色曲线位置最高)。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较大,中额借贷均衡下银行收益最高(深灰曲线位置最高),且高额借贷均衡消失(部分流动性冲击概率下无对应的黑色曲线)。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很大时,低额借贷均衡下银行收益最高(浅灰曲线位置最高),且仅存在这一借贷均衡(部分流动性冲击概率仅对应一条浅灰曲线)。从曲线趋势变化上来看,所有曲线倾斜向下,因为在所有均衡下流动性冲击概率增加银行收益下降。高额借贷均衡(黑色曲线)的截距最大,但是下降最快。这是因为高额借贷均衡下投资收益最大,但传染性风险也最高,对流动性冲击概率最敏感。反之,低额借贷均衡(浅灰曲线)的截距最小,但是下降速度最慢。

事实上,上述三类均衡所对应的风险传染水平可以进行量化表述。所谓传染性风险高,意指少量银行面临流动性冲击而大量银行受传染破产。反之传染性风险低,意指大量银行面临流动性冲击但破产银行数量有限。

具体就两家银行互相借贷情形而言,高额借贷均衡下传染性风险最高,其表现为即使两家银行中仅有一家银行受到冲击,另一家银行也将因传染而破产。低额借贷均衡下传染性风险最低,其表现为即使两家银行同时遭受冲击,所有银行均不破产;中额借贷均衡下传染性风险居中,其表现为如果两家银行同时遭受冲击,则两家银行均破产;如果仅一家银行遭受冲击,则受到冲击的银行破产而另一家银行不破产。

微信图片_20241011.jpg

 

注:纵坐标π和B分别为单家银行的收益与借贷金额,横坐标为流动性冲击概率,下同。

 

将左图中的最优借贷均衡(位置最高的曲线)随流动性冲击概率的变化画在右图中。可以看到随风险越过临界点,最优借贷均衡从高向低转变,借贷均衡发生跳跃,借贷金额骤减。

个体流动性冲击概率在阈值附近略微增大,银行间市场可能从繁荣状态突然转化为萧条状态,市场出现骤冷现象。这种由复杂借贷关系和传染性风险导致的均衡跳跃不仅体现在借贷金额的骤减,也表现为抵押品折扣率的突变。抵押品折扣率即一单位抵押品以多少折价借出现金。本文中借贷金额由银行内生性决定,因此抵押品折扣率也相应内生决定。两家银行相互借贷的经济中,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超过风险阈值,抵押品折扣率增大;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进一步超过风险阈值,抵押品折扣率进一步增大。在借贷均衡跳跃前后,银行使用相同数量的抵押品而借贷金额大幅减少,这与Gorton and Metrick (2012)指出的抵押品折扣率在金融危机中大幅提升的典型事实相一致。

借贷均衡跳跃除反映在市场活跃程度突变和抵押品折扣率突变两个方面,还体现在银行间回购利率变化方面。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超过风险阈值,银行间借贷规模大幅减少,系统传染性风险降低,进而降低银行间借贷的利率水平。

05

风险防范化解政策分析


(一)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改变市场中抵押品与现金的比例,本文说明这一比例会影响金融稳定性,因而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假设在第0期,银行拥有现金加抵押品禀赋。央行可以通过现券卖出和买入等操作在第0期初始向银行注入抵押品(换出等价现金)或注入流动性(换出等价抵押品)。央行执行抵押品注入或流动性注入措施取决于银行在第0期的最优抵押品持有量。下面给出这一最优抵押持有量c(即银行持有c数量抵押品时收益最高),并比较这一最优抵押品持有量与银行初始抵押品持有量,从而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为给出银行最优抵押品持有量c,首先分析银行持有不同数量抵押品对借贷均衡及均衡跳跃的影响。

推论1:给定银行初始禀赋,随着抵押品c增加,借贷均衡发生下述变化:

(i)高额借贷均衡的借贷金额下降,中额借贷均衡的借贷金额上升,低额借贷均衡的借贷金额不变。

(ii)高额借贷均衡与中额借贷均衡间风险阈值减小,中额借贷均衡与低额借贷均衡间风险阈值不变或增大。

推论1给出银行持有抵押品和现金比例变化时借贷均衡的变化。随着抵押品增加体系内现金减少,融资金额上限下降。高额借贷均衡的借款金额因此减少(图2右图黑色曲线下移),银行预期收益下降。同时,抵押品增加可以降低风险传染的严重程度。破产清算中一旦银行资不抵债,抵押品的所有权立即发生转移,相当于提前清偿部分银行间债务。将现金替换为等值抵押品后,银行禀赋中能够用于清偿银行间贷款的比例提高,风险传染性的严重程度下降。

具体而言,风险传染对银行影响的严重程度可以用一家破产银行支付给其对手方的银行间还款金额大小表示。如果银行间还款金额少,意味着对手方银行的银行间债权价值减小,更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因此受风险传染影响的程度更重。反之如果银行间还款金额多,意味着对手方银行的银行间债权价值高,更不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因此受风险传染影响的程度更轻。如果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给银行i注入抵押品,银行i的银行间还款应当增大,意味着该风险传染带来的严重程度降低。因此,抵押品注入可以缓解风险传染的负面影响。

此外,高额借贷均衡下的借贷金额为银行的现金禀赋,这是可以从一家银行处借到的金额上限。如果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抵押品并提出现金,这将导致高额借贷均衡下的借贷金额下降。银行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收益正比于其投入资金,本文中即银行间市场借贷金额,将随抵押品注入而降低。反之,流动性注入有助于提高借贷金额及投资收益。

中额借贷均衡的借款金额并未达到上限且与传染性相关,因此随抵押品增加而上升(图2右图深灰曲线上移),银行预期收益增加。低额借贷均下投资很少,系统内流动性足够充足,流动性冲击不会传染,增加抵押品不改变均衡的借款金额(图2右图浅灰曲线保持不动)和银行预期收益。

银行收益方面,抵押品增加使得高额借贷均衡下银行收益下降(图2左图黑色曲线下移),中额借贷均衡下银行收益上升(图2左图深灰曲线上移),低额借贷均衡下银行收益不变(图2左图浅灰曲线保持不动)。图2显示随抵押品增加,高额借贷均衡与中额借贷均衡的交点左移,中额借贷均衡与低额借贷均衡的交点不动或右移,即借贷均衡跳跃的风险阈值减小,风险阈值不变或增大。这是由于抵押品注入后金融体系更加稳定更大概率处于中额借贷均衡,与高额借贷均衡间的借贷规模差异变小。

微信图片_20241011 2.jpg

图 2抵押品增加对借贷均衡跳跃的影响

推论1表明银行初始禀赋中抵押品占比显著影响银行间市场借贷均衡,存在一个最大化银行期望收益的抵押品占比,即银行最优抵押持有量c。

央行的抵押品与流动性组合政策关键在于银行初始抵押品持有量和最优抵押品持有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抵押品初始持有量不足,则应执行抵押品注入政策。如果抵押品初始持有量过多,则应执行流动性注入政策。

当流动性冲击发生概率处于中间区间,存在一个大于零的最优抵押品数量。此时如果银行初始禀赋中抵押品数量小于最优抵押品数量,货币政策应当进行抵押品注入,以抵押品置换现金。反之如果银行初始禀赋中抵押品数量大于最优抵押品数量,则应进行流动性注入,以现金置换抵押品。而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很小,最优抵押品数量为零时,货币政策应该转向流动性注入。抵押品注入和流动性注入分别具有不同效果。抵押品注入用于缓解风险传染影响,进而缓解银行对风险传染的恐慌。流动性注入用于提升借贷金额上限,进而提高银行投资收益。在不同的借贷均衡下,银行借贷决策的侧重不同,因此最优抵押品数量及对应的货币政策也不尽相同。

这一结论对应的经济学直觉如下。当流动性冲击概率相对较大时,风险传染性较为重要,最优借贷均衡为中额借贷均衡。此时适当规模的抵押品有助于缓解风险传染带来的后果,从而提升中额借贷均衡的借款金额和银行收益,因此最优抵押品数量严格大于0。最优抵押品数量不能进一步增加是因为现金被抽离过多将导致中额借贷均衡也达到融资上限,进一步增加抵押品将降低银行投资规模。同时最优抵押品数量随基准利率提高而上升,因为提高基准利率将提升银行借贷成本,使得流动性短缺加剧,因此需要更多抵押品以缓解风险传染的影响。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处于这一中间范围时,如果银行初始持有抵押品不足,央行应当采取抵押品注入政策。如果银行初始持有的现金不足,央行应当采取流动性注入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抵押品达到最优数量时,多重均衡和借贷均衡跳跃消失。这是因为高额借贷均衡的借款额随抵押品增加而下降,在抵押品增加到一定数量后与中额借贷均衡重合。因此注入抵押品可以减少借贷金额骤降的概率,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当流动性冲击概率非常小,最优借贷均衡为高额借贷均衡,抵押品增加不会改善高额借贷均衡的风险传染:相反因为抽走一定量的现金,融资上限减少,高额借贷均衡的借款额下降:所以此时最优抵押品数量等于0。央行应该采取流动性注入政策以增加融资上限。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流动性注入政策虽然增加了银行间借贷规模,但并不提高市场风险传染水平。因为政策实施前后银行间市场均处于高额借贷均衡下,该均衡下的风险传染始终保持同一较高水平(仅有一家银行受到冲击其他银行也将因传染而破产)。虽然此时公开市场操作不会增加风险传染水平,但考虑到其已处在很高水平上,有关审慎部门可采用其他政策降低其风险传染。

当流动性冲击概率非常大,最优借贷均衡为低额借贷均衡,抵押品增加不会改变低额借贷均衡的借款金额;因为低额借贷均衡下投资很少,系统内流动性足够充足风险传染消失;所以此时最优抵押品数量等于0。流动性注入也不增加银行借贷意愿。此时央行应转向其他风险防范化解政策。

图3左图为最优借贷均衡随抵押品增加的变化示意图。随着抵押品增加,高额借贷均衡和中额借贷均衡分别向下和向上移动(如图中虚线所示),最优借贷均衡整体向右上方移动。当流动性冲击概率相对较大时,新的最优借贷均衡将优于原先的最优借贷均衡(即图中虚线高于图中实线部分),因此应当采用抵押品注入政策。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很小或很大时,注入抵押品无法增加银行收益(即图中虚线低于或等于图中实线部分),因此不应采用抵押品注入政策。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市场操作通过注入抵押品可使高额借贷均衡向中额借贷均衡转换(见图3左图,临界点附近代表高额借贷均衡的黑色实线在抵押品注入后转换为代表中额借贷均衡的深灰虚线)。高额借贷均衡下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中额借贷均衡下风险传染水平较低。因此,央行通过抵押品注入政策可以降低风险传染水平。

微信图片_202410111 4.jpg

图 3最优借贷均衡随抵押品增加(左图)及流动性监管增强(右图)的变化

(二)流动性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也可影响银行借贷行为进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本文考虑如下流动性监管:要求第0期末银行持有现金与短期债务的比例不能低于监管要求。流动性监管将迫使银行持有更多现金并减少借贷,这将影响高额借贷均衡下的借贷金额。因为在高额借贷均衡下所有银行尽可能提升借款金额,而这一金额直接受流动性比例限制。而对其他借贷均衡,银行主要考虑传染性风险进行借贷决策,在均下银行自发持有一定数量现金。只要持有现金数量符合流动性监管要求,该监管就不影响此类均衡。

由于流动性监管限制,高额借贷均衡下的借贷金额下降,银行期望收益也相应下降如图3右图所示,黑色曲线(代表高额借贷均衡下银行收益)随流动性监管增强而整体向下移动。

流动性监管抑制银行选择高额借贷均衡的动机。银行选择高额借贷均衡因其追求投资收益诉求超过防范传染诉求。有关审慎部门可以通过流动性监管降低银行最大投资规模,从而降低银行在高额借贷均衡下的投资收益,使银行更加重视防范传染性风险。流动性比例下限与市场流动性冲击概率负相关。即在流动性冲击概率较低的市场,通过流动性监管等微观审慎监管实现传染性风险控制的难度更大。这是由于在此类市场中,银行防范传染性风险动机较低,因此调动此类积极性的难度更大。

图3右图为流动性监管增强后最优借贷均衡变化的示意图。当流动性监管增强,高额借贷均衡向左下方移动(如图中黑色虚线所示),在部分流动性冲击概率下最优均衡转变为中额借贷均衡(如图中深灰虚线所示)。这表明央行通过流动性监管实现市场自发从传染性较高均衡转向传染性较低均衡。在微观审慎监管下,市场自发选择中额借贷均衡,不再经历由于流动性冲击概率变化诱发的高额均衡向中额均衡跳跃。因此流动性监管能够避免银行间市场骤冷。

(三)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政策也常用于风险防范化解,因其能够更直接地服务于均衡转换。

当市场流动性冲击概率超过一定阈值时,银行将自发选择更加保守的借贷均衡。这种均衡跳跃表现为从繁荣市场突然变化为萧条市场,即出现市场骤冷。这种突发性的市场震荡不利于金融稳定。方意和黄丽灵(2019)在分析银行抛售资产的问题中指出,政府的窗口指导政策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实现对市场行为主体决策结果的干预。与之类似,本文中为避免市场突发骤冷,窗口指导部门可以通过鼓励流动性储备、严控同业业务等奖惩措施干预银行决策动机,诱导所有银行自发稳定选择传染风险水平更低的均衡。

图4展示窗口指导的结果。可以看到,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较小时,政府可以通过窗口指导实现银行间市场借贷均衡由高额、中额向低额扭转(黑色曲线和深灰曲线转换为浅灰曲线),市场传染性风险随之下降,流动性冲击更难通过银行间市场传染。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超过阈值时,窗口指导使均衡停留在同一借贷均衡中,避免出现市场骤冷。因此窗口指导政策通过刺激银行传染性防范动机,避免市场出现破坏性的均衡跳跃和硬着陆现象。

 

 

微信图片_202410111 4.jpg

 

 

图4 窗口指导政策与借贷均衡转换

 

 

06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金融网络模型研究银行间市场中的风险传染,并分析传染性对银行间市场借贷均衡和市场骤冷的影响。风险传染性导致银行间市场存在多重借贷均衡银行借贷规模在风险阈值附近发生跳跃式变化。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较小,项目融资规模为主导因素,因此高额借贷均衡最优: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较大,风险传染性为主导因素,因此低额借贷均衡最优。当流动性冲击概率超过阈值,最优借贷均衡向低额借贷均衡转变使得银行借款金额骤降。流动性冲击概率在阈值附近的微小增加导致借贷规模的巨大调整是银行间市场骤冷的重要原因。

基于抵押品对借贷均衡的影响,本文分析相应货币政策。注入抵押品有助于抑制风险传染,而注人流动性有助于刺激银行间借贷。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很小,投资收益为主导因素,有关审慎部门应考虑流动性注人政策,在不增加风险传染水平的前提下增加银行投资收益。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处于中间区间,风险传染成为主导因素,最优抵押品持有量大于零,货币政策取决于银行初始禀赋。若银行初始禀赋中抵押品不足,有关审慎部门应转向抵押品注入政策:反之若银行初始禀赋中抵押品数量大于最优抵押品数量,则仍保持流动性注入政策。当流动性冲击概率很大,银行借贷非常谨慎以避免发生任何风险传染,公开市场操作不再影响银行借贷行为。

本文进一步讨论流动性监管政策及窗口指导政策。两类政策均通过调节银行投资收益动机和传染性防范动机影响银行间借贷均衡跳跃。流动性监管政策通过抑制银行投资收益动机诱导市场自发转向传染性较低均衡。窗口指导政策通过鼓励流动性储备、严控同业业务诱使均衡停留在传染性较低均衡,避免市场出现破坏性的均衡跳跃和硬着陆现象。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结果,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是结合市场风险情况,积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相关政策机构应积极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债券存量并适量放松流动性较高的短期国债或政策性金融债券增量,促使其成为支撑抵押借贷市场平稳有效运转的核心支柱。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应当积极保障金融体系内短期国债等优质抵押品的合理持有比例,避免大量使用风险较高、过度嵌套的金融产品作为抵押标的。当金融体系面临较大传染性风险时,政策当局应当适量调节体系内短期国债等优质抵押品数量,实现传染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二是保障体系内流动性合理充足。有关监管当局应当积极监测金融体系内流动性充足情况,避免由于系统性流动性短缺造成的风险传染和金融动荡。相关部门应当注重监管与预防并行,积极开展高水平、广覆盖的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抗压测试和金融体系稳定性测试,做好应对突发流动性短缺的政策预案。

三是用好流动性监管和窗口指导政策,防止市场硬着陆。监管当局应该灵活运用政策手段调节银行间市场主体投资收益动机和传染性防范动机,诱导有效市场自发稳定在适宜的均衡状态,避免出现均衡跳跃导致的市场动荡或经济硬着陆。

 

 

四是将银行间市场的借贷结构列为预防重大金融风险的指标。有关监管当局应当利用信息收集和处理优势,积极监测和评估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交互情况。应当将庞大复杂的点对点金融交易数据与日趋成熟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结合,构建并完善关于金融体系整体结构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关监管当局应当建立健全基于金融整体结构性变化的重大金融风险统计指标和预警系统,为防止金融局部风险向全局蔓延起到有效预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