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专家视野

苗圩为两化融合成果展撰写署名文章

2015-01-04 来源:工信部 办公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成为我国加快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是中央全面分析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革趋势,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两化融合,对于当前工业平稳增长、加快转型升级,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两化融合面临的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向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世界再次掀起信息化发展新浪潮。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重塑竞争格局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孕育重大突破,经济科技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当今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仍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感知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处理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创新,乃至大数据概念的兴起,成为当前产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周期,带动了能源、材料、生物、空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和群发突破,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二)信息网络技术扩散引发生产方式深刻变革,重构全球工业生产组织体系。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加速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近期备受关注的三维打印技术(3D Printing),融合了智能装备、软件、新材料、网络等科技成果,被视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突破,将带来工艺流程和制造模式的新变革。信息化正在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重大调整,日益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影响不断加大。
(三)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地位更加突出,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移动化、融合化、平台化趋势日益明显,宽带移动、多媒体、智能搜索等新技术不断扩展互联网应用范围,社会化网络和大规模交互协同极大地拓展了创新空间。泛在感知、高速互联和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更将互联对象从人拓展到物,推动通信、广播电视、软件等产业跨界融合。互联网正在更为广泛和深入地推动着产业升级、改进社会公共服务、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节能环保新模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动态调控和优化配置,可以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基于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等新机制、新模式,在推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据全球气候组织预测,到2020年,应用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将帮助其他行业减少78亿吨CO2当量,可减少全球约15%的碳排放。
为振兴实体经济、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世界许多国家把信息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共同选择。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等一系列新战略,纷纷出台了宽带发展计划。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抢占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国也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从国家战略高度做出了总体部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两化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领域为重点,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集成应用,着力增强信息通信产业的支撑服务能力,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步入综合集成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探索推进两化融合的方式和途径。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专题,组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程,搭建了一批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升,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涌现,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
二是两化融合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挥大部门制和全产业链管理优势,统筹用好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快推进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关键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开展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65-4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量产,国产CPU、基础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大型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研制成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3G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城镇。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国内IPTV、手机电视试商用业务用户分别达到1400万户、5200万户。加强产用互动、推动融合创新,信息通信产业对两化融合的基础支撑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是经济社会主要领域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需求导向,针对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重大工程的统筹推进,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健全服务体系,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100%的行政村通电话,98%的乡镇通宽带,98%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金关、金税、金盾、金审等工程扎实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有效渠道。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信息化重大工程陆续启动,政务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推进两化融合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历史使命,也是工业和信息化全系统的共同责任。“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的目标,继续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好协调配合和支撑服务,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三、充分发挥两化融合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工业趋势性下滑是重点。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以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是推动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强消费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围绕实施扩大节能产品消费补贴政策,拓宽消费渠道,以终端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做好节能效果明显的计算机、风机、压缩机、锅炉、机床等产品的生产,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抓好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工作。引导节能型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环保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支持自给式太阳能、OLED等新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落实再制造产品消费补贴政策,支持建立区域性废旧汽车拆解和再制造中心,促进汽车产业加速回收。
二是调整技术改造组织方式和支持方向,推进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支持重点由“保增长”为重点转向“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主要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题,实施一批技改重点项目。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高端机械基础零部件、传感器、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运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
三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重点方向,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基础软件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加强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完整产业链。大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为工业各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技术变革、发展模式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四是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网络需求。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建光网、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总体目标,加大宽带建设投资,推动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发展新业务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加快3G网络建设,推进TD-LTE研发、产业化。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推动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培育信息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实现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发展专业性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五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增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活力。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全力落实好近期出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营造小型微型发展良好环境。以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业为重点,加强引导,完善服务,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动建设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以及重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业一定能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