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王红英
从古典经济学理论讲,在更长的时间内,大宗商品的价格在本质上最终受到供求关系的约束、其价格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
如在2000~2008年世界经济景气周期内,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原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需求剧增,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进入2011年三季度以后,新兴国家经济景气进入弱经济周期,由于终端需求的减少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中国为例,大幅减少基建投资,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步步走低。很显然,在过去长达13年的时间里,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商品价格围绕价值频繁波动,或涨或跌。从这个角度讲,自由、市场化的需求定价机制构成了商品价格的基本内涵。
而宏观经济因素却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比如当前经济的表现:
1.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刺激政策,通过长达四年的积极刺激措施,最终经济各项指标逐步趋于实质性好转,金融性复苏转变为实体经济向好的新格局;
2.欧洲经济虽然仍受到高负债及民意的影响,但总的来看经济格局进一步趋于稳定,财政紧缩局面有所好转;
3.新兴经济体虽然有所减速,但资产规模化效应对投资者仍然具有吸引力。
因此我们看到,由于美国、欧洲、中国经济发展各自所面临的宏观背景不同,大宗商品在不同的区域环境受到不同的因素所影响,所表现的价格也各有区别。由于欧美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所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本世纪初才开始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在过去30年的开放、发展的背景下,在经济景气周期的上升阶段,不断地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宏观因素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影响着大宗商品的趋势。
货币因素更多的是在短期内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如在2009年全球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门,过多的货币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终商端需求并未有效启动的背景下,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最终在2011年三季度以后泡沫破裂,大宗商品价格江河日下,而过剩的商品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6月20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明确表态,将在四季度收紧货币政策、减少购债计划、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三年货币刺激经济的作用显然并没有转换为需求刺激经济的正常经济形势,此时采取“釜底抽薪”的做法极有可能将经济引向“通缩衰退”。事实上,近期全球大类资产市场均告暴跌:股市、大宗商品、贵金属、债券市场无一幸免,显然对资金短缺的担心引发投资者抛售狂潮。
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而言,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大宗商品及其他大类资产影响更为重要,本周中国A股市场创下新低,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有较大的转变,由以前的极度宽松转变为适度的流动性管理,从而抑制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过快扩张的势头,为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受此政策影响,隔夜利率盘中最高飙升到30%,“钱荒”的问题立马在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消极效应,两者双双下跌,可见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市场影响之大。
综合以上,大宗商品的定价因素将趋于复杂,长周期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因素影响,中周期受到行业基本面的供求关系影响,短周期则更多的是资金的推波助澜的影响。加上大宗商品的定价交易在不同的时区、不同的交易所交易,之间的竞争也给大宗商品带来不确定性波动。另外,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交易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互联网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本质变化,也赋予大宗商品更多的金融属性,甚至技术的色彩。古典经济学说、凯恩斯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大量的交易依据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平台,这些都使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越来越变得难以琢磨。所以只是以一种分析模式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传统的定价模式受到挑战,新的经济环境需要创新的定价理论。
(作者为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