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专家视野

平安银行报告:供应链成本压力大 融资比例低

2013-05-31 来源:和讯网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发布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
  参与此次调查的共有821家企业,涉及机械(14%)、电子(14%)、化工(14%)、医药(13%)、零售(12%)、煤炭(5%)、钢铁(5%)、汽车(5%)及其他(18%,包括房地产/建材、金融、物流、广告等)等多个行业,以制造业和流通行业为主。同时,这些企业分别位于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处于中游的制造企业,也有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零售商和分销商。企业的规模既有大的核心企业,也有依附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企业的基本信息、采购、生产与物流、客户与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五大部分。为能准确了解企业各部分信息,接受访问的人员分别在企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供应链管理人员、IT负责人及市场销售负责人等。
  六大关键发现
  1、九成五企业感受到成本压力
  201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8%。在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环境下,企业同时又面临着不断攀升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日益白热化的行业竞争等问题。“以前控制物流成本差不多在百分之一,超过百分之一是不合理的;现在的(物流成本)要高很多了,最近两年显著增加了公司的负担。药价在降,运营成本也在升高。油价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涨,还有原料成本也在上涨。”某上市制药公司的财务主管一语点出了目前国内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59%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周期性行业如钢铁、煤炭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政策调控等原因,竞争较其他行业尤为激烈。企业明显感受到成本压力,有95%的受访企业认为成本是非常重要(47%)或比较重要(48%)的考虑因素。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较中小企业明显。成本压力也可从企业去年的净利润率得到印证。有15%左右的受访企业去年处于亏损的状态。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亏损的比例要高。
  表1:大中小型企业的竞争、成本压力及利润率比较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71% 54%
       成本非常重要 62% 41%
       2011年亏损 11% 16%
  2,银行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供应链融资采用比例低,但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颁布了一项政府供应链金融法案,以鼓励和倡导英国的大型企业去帮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解决他们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保护就业市场。整体上来说,国内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数字相比差距较大。使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企业仅占被访企业的30%;煤炭和钢铁行业是开展供应链融资最为活跃的两个行业。有28%的企业正在研究和考虑各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余下的42%尚无开展实际行动。大型企业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方面较中小型企业活跃:有45%的受访企业正在积极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降低上下游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当中,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占居主导地位,而预付账款融资次之。企业在选择供应链融资服务银行时,考虑的前三位购买因素分别是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和银行的品牌,说明资金成本仍是企业的首要关注因素。
   
1.jpg
图1:是否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
2.jpg
图2:选择供应链融资服务的购买因素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相当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3,供应稳定至关重要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造成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的零部件短缺,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也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转中的相关风险。据报道,美国波音公司当时约有35%的在制梦幻者飞机受到了日本地震的影响。地震过后,波音也因此在考虑建立一套新的供应商系统去减少自然灾害对日常运营的冲击。
  总体来说,由生产所需原料、零部件断货,不能足额供货,不能按时供货等原因引起的供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次为与生产安全、运输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等相关的安全风险及受政策法律法规、环保要求等影响的政策风险,环境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将政策风险列为与供货风险同等程度的影响要素。的风险要素排名与影响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基本一致。不过在医药行业中,安全风险被列为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的首要风险要素。
  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时刻存在。日本地震和泰国洪水带给我们的警示是,企业需要去识别和监控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来加以应对。受访企业的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在风险识别,风险规避或风险监控上有所动作;有38%的企业已开始进行思考如何管理风险;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还未进行任何动作。大型企业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要远远领先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在风险识别、规避或监控上开展行动的比例占受访企业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业的比例仅约为47%。
3.jpg
图3:有无开展风险管理机制
4,物流可视化亟待提升
  供应链可视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在供应链流转环节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传递,供应链成员企业据此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无论是企业内部可视化,还是企业所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可视化对提升供应链各成员的反应速度、决策质量及风险管理能力等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只有46%的受访企业采用了ERP或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流程。同时,大部分企业未能直接在上述系统中看到货物在途信息,而另需登录到物流企业的网站查询。总体来看,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信息透明性一般,有70%的受访企业只能看到部分数据或由于缺乏系统支持,看不到数据;同时,能看到的部分数据存在更新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某大型超市集团的采购人员就反映,“我们也有系统,只是及时性不强。我们会等他们(物流公司)发好货之后一天两天才知道,有一个时间差,而不是一发货我们马上就知道。真的非常需要知道运输的情况,特别是到夏天,或者是有一些热销产品,比如说电风扇,空调,这些季节性商品,我们要的货怎么还没到。不到这个生意就没有了,人家不买了。物流在途,比如说我拿货或者人家运货两到三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货在什么地点我只能靠手机电话询问…。”
4.jpg
图4: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的透明性
  在上下游的协同方面,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供给相当部分还采用纸质文件、电子邮件等比较原始的方式,而通过系统接口方式的仅占25%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下游信息的共享与可视化。
  5,八成企业外包物流运输
  外包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企业通过将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交由专业化的外部资源来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中国作为低成本国家(LCC,即Low Cost Country),长期以来为跨国公司制造业务的外包目的地之一。但这一趋势正在改变。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费上涨等影响,中国制造外包的成本指数也正同步上涨。根据Alix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企业(约69%)在生产制造方面选择无外包或小部分外包;全部外包的企业占到约6%。煤炭和汽车行业的外包比例较高。例如,汽车行业约49%的企业会选择将大部分的制造业务外包出去;医药和化工行业的无外包情况比较多。
5.jpg
图5:制造业务外包
  企业库存外包方面,71%的企业选择了无外包或少部分外包,只有4%的企业选择了全部外包。采用零库存方式的企业更少,只有2%,且主要是集中在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和零售。
    相反,企业物流运输的外包程度较高,有将近82%的企业将该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有7%的公司选择了无外包。物流运输外包程度最高的行业为钢铁行业,接近全部外包;其次是汽车和电子行业。通过外包,企业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资本开支,提高了运营效率。物流的及时配送率很高, 92%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产成品能及时配送到最终客户/经销商的比例为90%以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已达到一定水平。
  6,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加拿大供应链部门委员会最近发布的《2012年供应链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指出,对供应链的认知度和理解程度不高;新入职员工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领导力不足;员工离职率高等因素正使加拿大的供应链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调查同时也显示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6.jpg
图6:供应链管理部门设置
 行业间供应链管理差异与行业景气度强相关
  开展此次专题调查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我国主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运行现况,以期针对不同行业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提升、效率增进的建议。本次调查发现,不同行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存有较大差别,并显示了与该行业景气度的强关联性:
  受宏观整体环境低落和产能过剩的影响,钢铁和煤炭两大周期性行业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明显感受到成本、资金、竞争等多种压力,经营上举步维艰。通过调查发现,钢铁和煤炭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相比其他行业,两大行业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不足;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供应链管理部门设置缺失的比例较高。
  整体而言,汽车行业在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供应链管理成熟度高。例如汽车整车制造商通过运用准时有序的交货模式(JIT/JIS),显著降低了库存成本。
  零售最为贴近客户和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去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购买、付款、退货等行为,并积累海量数据。零售行业也正在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显示,该行业对商业智能系统(BI)的应用比例在所有调查行业中最高。
  电子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需要整条供应链具有高度的信息透明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以避免商机流失和产品过期等带来的损失。调查数据显示,电子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相当数量的企业使用ERP系统整合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并通过EDI与上下游进行数据交换。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差异:在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方面,大型企业的感受要比中小企业明显;在融资渠道上,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较大型企业高;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方面,大型企业迈出的步伐比中小企业快,大型企业在风险识别、规避或监控上开展行动的比例占受访企业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仅约为47%;组织管理方面,大型企业也较中小企业领先,大型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处于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的比例较中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已经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达到44%,是中小企业比例的一倍;在外包方面,大型企业制造业务的外包程度较中小企业高;同时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和可视化程度较中小企业高,如大型企业在ERP或核心系统及商业智能类系统的应用方面较中小企业普及,系统模块所支持的供应链各环节较中小企业全面,等等。
  建议从组织、人才和技术方面强化供应链管理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1,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
  供应链管理涉及企业内部采购、销售、财务、物流等多个职能部门,同时协同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的决策与流程也跨越了企业的产权边界。如此复杂而重要的管理活动,需要顶层设计和管控。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和专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放眼供应链全局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2,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失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金融,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人才缺口。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兴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鼓励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培养是加速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可行选项。我们建议对应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鼓励管理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下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硕士),面向“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中其他三流专业的本科学生招生。鼓励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性服务创新研究和实践,如复旦大学与平安银行在2010年开展了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合作,开设了全国首个供应链金融课程、设立了第一个供应链金融专业硕士方向、第一个供应链金融奖学金,开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定价、交叉营销等多方面课题研究等,成效斐然。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也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联合推动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执业资格考试,培养供应链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供应链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和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大型企业的网络化供应链协同能力基本建立,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全球化商务协同能力初步形成。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到中小企业总数的60%以上”的电子商务规划目标。大型企业是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采用自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电子商务,并通过其对上下游的影响力,带动上下游和产业群的电子商务应用。在国内,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随着在线B2B商务技术的日渐成熟稳定,大中型企业也可以考虑采用外包、在线租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轻资产方式,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在美国,有不少大的零售商和制造商,通过第三方的供应链云服务平台,连接供应链的上下游。例如Coach,Kohl’s等公司在使用贸易卡(TradeCard)平台提供的服务,而不是通过自建的方式去运营供应链协同平台。
  为此,我们要同时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国家也可适时推出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财税补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在可视化、自动化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系统去覆盖和支持供应链的相关业务流程,大部分业务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方式,由此造成供应链作业成本的上升和运作效率的低下。通过适度的IT软硬件投入,企业可提升内部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借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系统的对接、企业与第三方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对接,可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透明度、各成员的决策能力和速度及企业管理、驾驭风险的能力。
  另外,标准化是供应链信息化中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商品编码而言,企业,物流公司,银行等各方现时对同样商品的识别表达和编码根据不尽相同。各方系统的对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与共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实现商品编码的统一。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接和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也涉及接口、传输协议、数据类型等标准问题。在行业内部及行业与行业之间无法做到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从事不同标准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的中间型平台的孵化和培育。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推动制订行业化的标准,并在推广应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