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行业新闻

物流业应积极应对“中速增长阶段”

2013-06-07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9%,特别是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GDP增速达到10.7%,被称为“中国奇迹”。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4.8%的速度,较好地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8%,已连续六个季度增速回落。有研究机构提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未来一二十年将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主动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物流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中速增长阶段”对物流业发展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已经开始。受此影响,物流运行增速有所趋缓,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企业效益不断下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
一是物流总体需求不足。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企业物流服务外包的战略作用。企业物流外包层次低,仅仅外包运输、仓储等简单物流功能,或仅限于销售环节物流外包,很少进行物流整体业务外包或整条产业链物流外包。同时,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企业往往采取自营物流模式,物流服务内部化问题严重,导致社会物流需求不足。
二是产业层次水平不高。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门槛低,小微型企业占比高,大多数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物流服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一体化、网络化、定制化高端服务需求。据调查,今年上半年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8%,企业利润维持在较低水平。
三是物流效率提升缓慢。用国际上通行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我国从2002年的18.9%降为2011年的17.8%,10年仅降低1.1个百分点。从企业看,2010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物流成本费用率为8.8%,高于日本调查企业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5次,批发和零售业为3.3次,均远低于发达国家9-10次的平均水平。
四是市场经营风险加大。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融资环境短期内难以好转。据调研反映,近年来物流市场“用工荒”愈演愈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增速趋缓,物流市场将经历一次“阵痛期”。一批粗放式经营的企业面临成本高企和失去市场的双重困境,加速退出市场。
五是能力不足和运力过剩长期存在。受运能长期不足的影响,铁路运输仅占整个运输市场1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铁路优势难以发挥。而公路运输一直占据了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市场主体分散、规模较小,运力过剩问题长期存在。此外,随着城市扩容加快,原有仓储设施急剧缩减,而新增仓储设施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未来仓储资源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中速增长阶段”对物流业发展带来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社会需求、发展模式、产业格局和组织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机遇。
一是产业地位受到重视。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继续通过投资拉动、劳动力投入实现增长的机会大大降低,企业继续通过产能扩大、工艺改造实现利润的空间也大大缩小。物流成本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30%,物流时间平均占生产和销售过程的90%,向物流要效益潜力巨大,成为企业在增长困境压力下,挖潜增效,提升利润的重要源泉。
二是外包需求加速释放。受经济增速趋缓影响,客户企业集中主业压力明显加大,逐步加快物流业务和资源外包。实施物流外包,符合社会分工细化要求,能够明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资产投入,提高物流效率。实施物流外包,也带动了客户企业生产方式变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