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 来源:中塑资讯
最近几周在巴西民众当中流行一个笑话,说的是三个人比阔,第一个说自己是百万富翁,第二个说自己是千万富翁,第三个说自家天天吃西红柿,于是前两位甘拜下风在过去12个月里,市面上的西红柿价格居然上涨了106%,令家庭主妇们不忍直视。
过去几个月巴西物价涨幅惊人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食品、个人卫生用品和家居清洁用品这些生活必需品在超市的柜台上每隔几周就要换价签,招来怨声一片。该国统计局 4月中旬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内的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达到6.59%,超过了政府所能容忍的区间。巴西政府今年的通胀预计目标是4.5%,上下各有2个百分点的容忍度,可见,眼下的数据令政府很是头疼。
在这轮涨价中,西红柿无疑是个典型标本。去年巴西西红柿歉收导致今年库存不足,巴西发展、工业与外贸部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该国西红柿进口量同比猛增230%,其中接近一半来自中国。进口商坦言,原产自中国新疆的西红柿及其制成品,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旅途抵达巴西后,价格还要低于当地20%。西红柿的贵,不仅因为供不应求,巴西当地生产和运输成本以及流通环节各种分摊成本居高不下难逃其责。
央行行长通比尼在3月份曾经表示,现阶段政府已将经济政策重心从推动经济复苏转移到控制通胀上。通比尼说这话的背景之一是3月上旬总统罗塞夫宣布对属于生活基本需求品序列的一系列商品在联邦政府层面减税,新政目标是零售终端价格下降12%,抑制食品价格上涨首当其冲。但政策出台后食品价格不降反升的事实证明,巴西要想在“菜篮子”减负上取得实质性成效,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达成。
新措施颁布后,财长曼特加专门召集国内零售业各大企业代表开会“布置任务”,要求将降价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有直观感受。然而随后一些大公司和行业协会却陆续站出来“哭诉”,大意是,在上下游全产业链税收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若要调整零售终端价格,企业就要亏钱,实际降价幅度能达到政府预期的1/3已属万幸。
另一方面,各种结构性因素导致商品运输成本在过去数月内疯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顽疾已严重影响到巴西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路上拥堵、港口装卸货能力低下导致海外客户被迫取消巨额订单。
巴西央行已意识到通胀率高企不会是暂时现象,为此已不再排除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央行曾连续10次降息,此番为通胀所迫,开启一个新的加息周期似乎是势在必行。然而面对巴西必须解决的问题,单凭加息显然治标不治本。